导读:国家广电总局7月里两次为偶像养成、音乐选拔竞唱类节目降温。在总局的红线下,音乐节目应继续坚持模式原创,突出文化基因,同时适度减少选秀、偶像、PK的娱乐化与功利化的取向,才是音乐综艺的未来之道。
随着《中国好声音》、《明日之子》第二季、《中国新说唱》、《幻乐之城》、《潮音战纪》、《金曲捞之挑战主打歌》等节目的上档,音乐节目带来了一阵喧哗与躁动。
针对于此,国家广电总局7月里两次为偶像养成、音乐选拔竞唱类节目降温。在总局的红线下,音乐节目应继续坚持模式原创,突出文化基因,同时适度减少选秀、偶像、PK的娱乐化与功利化的取向,才是音乐综艺的未来之道。
7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会见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一行。与会期间,聂辰席对未来双方开展合作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加强内容监管,进一步调控治理综艺娱乐、歌唱选拔、真人秀节目,坚决治理追星炒星、泛娱乐化和高价片酬问题。
三是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技术合作,积极研发关键技术关键标准,努力推动关键设备国产化。
四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业务融合,打通广电网络与互联网资源,促进荧屏声频与网络视听应用、广播电视终端与移动通讯终端互动融通,努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这是7月内,广电总局第二次对综艺节目进行调控的郑重发声。不久前的7月10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对暑期相关网络视听节目播出作出安排。
通知规定,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和宣扬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错误倾向,努力共同营造暑期健康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
进入8月以来,无论是电视平台还是视频网站,纷纷进入“音乐季”,大量音乐节目相继上档。那么,音乐节目究竟该如何避免触碰政策红线,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做到有意思又有意义?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妨从梳理近年来总局对部分音乐节目的表扬开始,解答这个疑惑。
挑剔的目光下,哪些节目能入总局法眼?
获得广电总局点名表扬,大致有以下途径:
1、广电总局的内部会议、内参文件以及收听收看报告;2、更有分量的是表彰每年的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其中获奖的广播节目将会奖励15万元,电视节目奖励20万元。
我们选择每年度进入总局表彰之类的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作为样本库,筛选2015-2018年4年内国内音乐综艺获此殊荣的节目数量,发现明确获得过广电总局通报表扬的节目仅有5档:《美丽乡村音乐课堂》、《音乐大师课(第三季)》、《耳畔中国》、《经典咏流传》、《国乐大典》。
2015年度广电总局表彰音乐节目:广西卫视《美丽乡村音乐课堂》
《美丽乡村音乐课堂》是广西卫视音乐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在2015年一季度推出的特别企划,由广西电视台与广州艺扬唱片公司联合制作。
节目中,明星嘉宾将深入四个民族村寨,向四所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教授音乐课程。“音乐+教育”、“音乐+公益”令《美丽乡村音乐课堂》独树一帜。
2016年度广电总局表彰音乐节目:无
2017年度广电总局表彰音乐节目: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第三季)》;安徽卫视《耳畔中国》
北京卫视的《音乐大师课》已有三年的综N代节目,由北京电视台和世熙传媒联合出品。作为国内首档音乐教育节目,《音乐大师课》让顶级音乐人辅导有天赋的儿童传唱经典歌曲,从而关注少儿的成长。
世熙传媒还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音乐大师课艺术教育基金”,该基金将用于对全国留守儿童进行音乐艺术教育。可见,“音乐+教育”、“音乐+公益”是《音乐大师课》区别其他音乐综艺的最醒目标签。
安徽卫视《耳畔中国》由安徽卫视、大禹传媒、中南音乐联合出品。《耳畔中国》主打音乐里的细分门类:中国风歌曲。
作为一档中国风竞唱节目,《耳畔中国》不仅有高质量的现场音乐,同时也有专家为观众解读参赛歌曲背后的文化渊源。《耳畔中国》与《国乐大典》相似,都试图切入音乐内容的细分领域,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风(民乐)+文化”是这类节目的基本逻辑。
2018年一季度广电总局表彰音乐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咏流传》;广东卫视、山西卫视《国乐大典》
《经典咏流传》是一档文化音乐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央视创造联合制作。《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不仅实现了“音乐+文化”的模式原创,也在讲述文化知识的同时,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国乐大典》是由广东卫视、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12支中国顶级民乐乐团同台竞技,最终获胜的6支乐队将登国家大剧院国家舞台上演国乐巅峰盛典。
广电总局给予《国乐大典》如此评价:“节目以独具魅力的民族乐器,给观众带来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原创、文化、公益……哪些才是突围的关键词?
如果我们对这些获得广电总局表扬的节目,对节目做一个简单的内容分析,对总局的赞美之词做一个语义分析,那么哪些节目更有可能获得管理机构的肯定,显得有迹可循。
从平台维度来看,央视与二三线卫视的音乐节目更加受到广电总局青睐,一线卫视音乐节目数量相对较少。
央视系音乐节目除了《经典咏流传》外,诸如《中国民歌大会》、《中国农民歌会》等节目也曾在总局内部会议或收听收看报告中被点名表扬鼓励。二三线卫视的音乐节目无论是节目模式、音乐题材还是嘉宾阵容,都十分贴近“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政策导向。
相比央视和二三线卫视,一线卫视的音乐综艺由于大多倾向于打造极致的视听体验和提供娱乐化的节目内容,与总局倡导的“小大正”原则并不完全符合,故而较少入选。近两年来比较有代表性、有辨识度的音乐综艺,除了北京卫视的《音乐大师课》和湖南卫视走“音乐+公益”路线的《让世界听见》外,确实缺少新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主流的音乐节目完全被总局的获奖评选拒之门外。如果延长观察的时间线,我们发现,两档对国内音乐节目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现象级”综艺《中国好声音》与《我是歌手》分别获得2012年、2013年广电总局表彰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
可见,虽然两档节目的主要取向是大众娱乐路线,但如果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在节目模式层面有着突破性的创新,也能够成为广电总局表扬和鼓励的对象。
从节目模式来看,原创模式毫无疑问更受鼓励。尤其是在近两年广电总局鼓励原创、限制模式引进的大趋势下,一股新的原创节目潮流已经蔚然成风,《经典咏流传》正是这个新时期的原创节目代表。
2018年4月7日,《经典咏流传》与其他8个节目作为“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新生力量,参加了“WISDOM in CHINA”的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在法国戛纳电视节。
从题材来看,音乐与文化、公益的结合成为目前市场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纵观广电总局近四年表彰的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那些与国家战略相顺应、与总局所提倡的节目类型相符合的综艺节目更容易吸引评委们注意,绝大部分节目的题材,要么契合“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要么属于总局近两年大力提倡的文化、公益、科技、经济类节目。
而在音乐节目领域,最成熟的模式莫过于“音乐+文化”以及“音乐+公益”。贴近总局提倡的题材,文化、科技、公益、经济类节目,而音乐综艺,目前最为成熟的是与文化和公益相结合。
从音乐内容来看,总局表扬的音乐节目往往在文化基因上更加靠近中国传统文化,在音乐气质上更加贴合民族音乐。《国乐大典》、《耳畔中国》主打的“国乐”、“中国风”,二者在内涵上意思相近。《经典咏流传》则是传统与现代的恰当结合。
可见,这类音乐节目往往通过“怀古”而“博今”,借用传统的文化、音乐资源来为当代流行音乐内容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一个窗口。
与音乐节目的节目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的戏曲类节目也存在同样的逻辑。如两部位列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名单的央视《叮咯咙咚呛》和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便是当下戏曲文化类节目的代表。
选秀、偶像、PK,哪些是必须避开的雷区?
对于一线卫视和视频网站来说,尽管广电总局树立的节目标杆是他们学习借鉴的对象,但如果这些平台生产的所有节目都如同这般,那既有矫枉过正从而太过忽视大众娱乐需求之嫌,也让平台的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追求处于失衡局面。所以,这些平台目前乃至未来起到支撑性作用的节目,依然会以《中国好声音》、《歌手》、《中国新说唱》等为代表。
问题是,如何规避雷区,不要触碰政策红线?
其实,将总局的调控政策简单理解为“限娱”,或是打压选秀类、偶像养成类节目,其实有失偏颇。选秀、明星、PK乃至以嘻哈为代表的小众文化,本身并不是原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操作化,如何发挥导向的引领作用。
1、选秀无罪,但选秀的过度商业化触碰红线
2018年上半年,在监管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视频网站取代卫视成为选秀节目的新阵地。《偶像练习生》与《创造101》相继成为流量、话题收割机,在掀起了粉丝的狂热同时,也快速地消耗了监管部门对于选秀的容忍度。
虽然这类节目试图走“正能量造星”的路线,但身处商业化的环境下,“正能量造星”仅仅是一厢情愿。虽然这类选秀节目对粉丝经济和男团/女团市场的开拓功不可没,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商业化将缩短产业的生存周期,触碰监管的红线。
譬如前段时间,某男团代言商家为了吸引粉丝买单,不仅推出了团队每位成员的定制款,还将粉丝的购买量直接公示,以刺激各家粉丝之间的竞争从而提升产品销量。
如此吃相难看的粉丝经济变现,自然会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反过来,商业化的泛滥和过度的功利化,最终结局极有可能是粉丝经济、偶像与粉丝三方的共输。
2、明星可以有,但要看其在节目里的定位
音乐节目中,明星是重要的一环,甚至不可或缺。但核心问题在于明星的价值定位以及发挥的作用。将明星定位为偶像还是纯粹的歌手抑或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使者,明星在节目里的作用是占据主导地位还是起辅助性作用,节目的面相将会极为不同。
《中国好声音》的变化,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节目第一季横空出世,虽然节目中的四位导师都是乐坛大咖,但在节目中他们的作用就是发掘那些纯粹、好听的声音,培养优质的学员,节目真正的主角不是这些大咖,而是那些怀揣音乐梦想的学员。
这是《中国好声音》第一季能够被广电总局评为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重要原因。而之后的“好声音”随着素人音乐人资源的枯竭,不得不把节目的看点更多地转移到明星导师身上,自然这样的操作方式也不再会被总局所鼓励。
3、PK虽好,但仍需导向加持
竞争、选择、PK,这本是人性使然。在节目中,加入PK法则能增加节目的悬念感,故而音乐节目中,竞技一直是主流节目模式里的必备元素。不过,总局对于“PK”、“选拔”一直采取限制的态度,每年对于在黄金档播出的歌唱类选拔节目仅颁发四张音乐牌照。
目前,许多节目都推崇“battle文化”,某些节目中,节目规则可以经常为选手之间突如其来的battle所打破。其实,无论是PK还是battle,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导向。如果所谓的battle沦为选手间相互不服、自我标榜的竞技场,那无疑不会为政策监管者所容忍。
归根结底,无论是偶像选秀还是诸如嘻哈、街舞、电音这类小众题材,最重要的是节目组需要在价值导向层面寻找这些特定的文化圈与主流文化的价值交点,并将这种不同文化圈层的碰撞、交流、融合与国家日益强调的文化自信结合在一起。《中国新说唱》相对《中国有嘻哈》的改变,正是围绕这一逻辑而展开。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广电总局制定的电视剧与综艺新规,虽然无法确定真实性,但却可以瞥见由于今年来选秀节目和音乐竞唱类节目的大热,提前透支了政策容忍的余地,未来此类节目面临的政策压力将会陡增。
其实,不论广电总局对于节目的音乐节目的调控,是表彰鼓励还是批评限制,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国内音乐综艺的原创力,让中国模式更多地发扬光大、甚至走向海外。
政策红线虽然是刚性的,但只要在合乎政策规范的范围内,节目创作者的自由空间依然很大。像《经典咏流传》、《幻乐之城》这类原创又有诚意之作,未来会持续不断的涌现。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