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面板产业发展史 已是全球液晶面板产能第一大地区

作者:爱集微 来源: 爱集微 2022-06-17 15:58 阅读(

  回顾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史,自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起源后,历经了日本发展 —— 韩国赶超 —— 中国台湾地区崛起 —— 中国大陆地区发力的过程。

  笔者此前已详述了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中国大陆地区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才从严重依赖进口成为全球液晶面板产能第一大地区。

  一穷二白的开端

  同半导体产业一样,我国液晶显示面板产业也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虽说我国投入液晶材料的研究时间并不算晚,清华大学化学系、北化等科研院所在 1969 年便开始尝试,原电子工业部七七四厂(北京电子管厂、即京东方的前身)、七七零厂(湖南长沙曙光电子管厂)、中国科学院 713 厂(河南新乡)和上海电子管厂等产业界先驱也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入局,但由于受到设备不完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制约,取得的成果甚微,液晶面板的产业化更是渺茫。

  直到 1984 年才有转机,这一年深圳中航天马公司建成第一条 4 寸规格的 TN-LCD 生产线,同时七七零厂通过香港从日本引入主要设备后建成 7 寸液晶面板生产线,虽然都仅是作坊式的小规模实验线,并不具备量产的能力,但也让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看到了曙光。

  三年后,河北省和清华大学省校合作成立永生华清公司,成功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液晶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我国液晶面板产业由此也迎来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初步形成 TN-LCD 产业规模,建成 4 寸 TN-LCD 生产线。随后不久,深圳天马公司又建了 7 寸线,90 年代初又建成 12 寸线,已经是当时国内最先进且规模较大的产线。

  然而在同一时期,日本企业的液晶面板产业正如日中天。NEC、DTI(东芝和 IBM 的合资企业)和夏普,相继启动了各自的第一条大尺寸 TFT-LCD 量产线。数据显示,1991 年-1996 年间,全球至少有 25 家大批量面板生产线建成,其中有 21 条建在日本。而后随着更多企业的参与,日本建立了从原材料供应、设备组装、到生产制造、工艺规范一整套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体系。1994 年,日本在全球液晶面板产业的份额跃至 94%,将中国大陆狠狠甩在了身后。



  在失败中吸取经验

  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除了目前面板市场上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佼佼者”外,吉林彩晶、上海广电集团(简称“上广电”)也对中国大陆液晶面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是后来因为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因素而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业界也从中吸取了经验。

  其中,吉林彩晶由吉林电子集团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合资而来,1998 年投资 13.2 亿元的液晶基地竣工,计划年产能为 38 万块,这本是蕴藏了无线希望,然而接下来的决策失误却令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同年 8 月,吉林彩晶斥资 8400 万美元从日本 DTI 引进了一条旧生产线,并于次年 10 月在长春建成试产。但由于当时国内液晶面板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项目建成后良率仅为 8%,产品也局限于缺少市场的 16.1 英寸和 10.4 英寸面板,最终整个项目未能真正量产;2000 年 7 月,吉林彩晶更是被“通海高科”的上市骗局拖累,一时间资金问题凸显,而后的发展更是一路受挫。

  上广电则采用“引进合资”模式发展液晶面板,在 2002 年 4 月与日本 NEC 共同投资 1146 亿日元建设一条第 5 代 TFT-LCD 生产线,次年 12 月,双方合资成立的上广电 NEC(上广电占股 75%,NEC 占 25%)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之后由合资公司向 NEC 购买相关生产专利和技术,并支付不菲的技术使用费用,缺乏技术支撑也为日后上广电的破产埋下祸患。自 2005 年至 2007 年三年间,上广电 NEC 的第 5 代 TFT-LCD 生产线亏损金额超过 5 亿元,原本以为 2008 年能翻身,却遭遇了液晶面板价格雪崩而大幅亏损 18 亿元。2009 年 3 月,上广电因资不抵债而被托管重组。

  上广电的失败也印证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上广电除了提供土地和资金外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整条生产线的管理、设备零部件的采购、供应商管理、技术的后续研发等各个环节都由 NEC 全权掌握。



  走向自主创新之路

  与上广电的“引进合资”模式不同,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面板企业则走向了自主创新之路。

  京东方早在 1994 年就成立了 TFT、PDP、FED 等平板显示技术项目研究小组,以寻找能够替代 CRT 的技术,并在四年后将 TFT-LCD 定为发展方向。不过当时 TFT-LCD 的专利和技术壁垒却让京东方犯了难,想要入局并非易事。直到 2003 年,韩国现代因金融危机被债务缠身,不得已出售 TFT-LCD 业务,京东方最终以 3.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包括知识产权、市场份额、营销网络及工作团队。随后在北京建设 5 代 TFT-LCD 生产线,两年后该产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无自主液晶显示屏的时代。其实京东方想做的不仅仅是收购,而是以此为基础,研发自己的技术。

  2008 年以后,京东方在国内各地相继建成多条 TFT-LCD 生产线,随着产能持续释放,自 2018 年起就一直占据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龙头的位置,智能手机、平板用液晶面板领域也多年蝉联第一。

  在京东方获得成功的同时,华星光电也悄然崛起。这家由深圳市政府和 TCL 集团合资成立面板企业自 2009 年成立之处起,就自主启动了 8.5 代线液晶面板项目。当时也曾饱受业界质疑,一方面当时中国台湾地区高世代产线已具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日本夏普 10 代线已开工,由此认为华星光电的 8.5 代线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然而在 27 个月后,华星光电成功打入海信、长虹、康佳、三星等除了 TCL 以外厂商的供应链,如今华星光电也跻身全球液晶面板第一梯队。

  除了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外,天深马、惠科、中电熊猫、龙腾光电等企业也为我国液晶面板产业的崛起增添了动力。

  从 2017 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液晶面板产能第一大国。事实上,除了企业的自身努力外,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也与庞大的内需市场和背后国家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结语:我国大陆液晶面板的发展史完美演绎从落后者到引领者的励志故事,也从中看出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持续创新才能有一席之地。

页面链接:   https://news.znds.com/article/59908.html

下一篇
近日,飞利浦正式推出投影新品飞利浦Screeneo U4,该产品为一款超短焦投影仪,可在30.5厘米的距离内投射80英寸的画面。 消息显示,飞利浦Screeneo U4超短焦投影仪整体外观采用全黑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