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互联网是风浪,电视是高山,任凭风吹浪打,电视广告依旧岿然不动。
“你上电视啦?”时至今日,此语一出,依旧能够引起朋友圈的一阵骚动。“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并附上一张截图。接着,大家的视频截图、表情包、夸赞此起彼伏。
热闹过后,不禁使人陷入沉思:这些年,不都在唱衰电视吗?怎么电视媒体还有这样的魔力?为什么上电视还让人这么兴奋?
“盖章”效应
毋庸置疑,我国电视媒体的官方属性决定了它与生俱来的“盖红章”功能,电视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号召性。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能在电视上呈现的东西就意味着获得了官方认证。
在人人皆媒体的众媒时代,信息超量供给、真假新闻难辨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大众,如何在众多信息中提取有用且真实的信息成了大众的共同需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视媒体的官方声音就显得更加重要,由此可见,电视媒体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
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愈是势头凶猛,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就愈加凸显。
一直以来,中国老百姓始终是认官方媒体的。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一件事儿在互联网上被炒的火热,顶多众人围观,一旦电视媒体站出来发声了,这事儿才是真的闹大了!
在大众的观念里,如果事件在电视上获得了曝光,才足以引起大众的注意,从而推进事件的进展。因此,每当互联网上的言论甚嚣尘上时,人们反而更加期待电视能够站出来辨明是非,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雷达”效应
CNNIC每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时,人们就会为激增的网民数量感到惊叹。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7.72 亿。
人们习惯感叹于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和巨大的影响力,并习惯性地随声附和电视媒体的衰落。
相较互联网,电视媒体的覆盖面不是更广吗?
2016年,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就达到了达98.9%;2017年,全国电视人口基数为13.18亿人。互联网人喜欢谈覆盖人数,那电视的覆盖难道不比互联网更广吗?
互联网人拥有着敏锐的嗅觉,他们敏锐地嗅到了电视的强大影响力,越来越重视与电视媒体的合作。
据统计,仅2015年-2017年上半年就有281个互联网品牌与电视节目进行了内容的合作,其中不乏BAT等互联网行业巨头。从合作的结果来看,互联网企业也是名利双收。
以天猫的双十一购物节为例,2009年第一次双十一狂欢节时成交额仅有5000万元,2017年已达到1682亿元的飞跃。这样飞跃式的增长离不开良好的品牌运营,而在双十一购物节品牌的打造上,卫视资源的运用可以说是天猫的一大法宝。
近年来,天猫持续与卫视合办双十一晚会,一度使其成为现象级的爆点话题,实现品牌宣传和营业额的双重突破,同时也再度证明了电视媒体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可以说,从5000万到1600亿的飞跃,电视贡献了多少,天猫的心里比谁都清楚。
眼下,人们只顾着惊叹于互联网的影响力,忽视了电视。却不曾想,互联网人比谁看的都明白!
“滤网”效应
如今,互联网的零门槛增强了普通大众的话语权和存在感。在网络空间,普通人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上传自制的小视频甚至开通个人的直播节目。
相比之下,电视的门槛却很高,它像一张信息的滤网,将海量的信息进行过滤,只有优质的内容、有代表性的事件才会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相应地,这样的内容筛选机制也保证了优质内容的输出。
互联网内容的便捷性能够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和娱乐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优质内容和文化导向却是互联网不可比拟的。
开机率越来越低了、年轻人不看电视了、互联网要把电视淘汰了...近年来,电视媒体被贴了太多的标签,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些唱衰者有的是广电从业者,出于居安思危的考虑反思自己;部分则是来自互联网新势力,想扮演颠覆者的形象。
然而,数据告诉我们,尽管互联网和新媒体广告崛起迅速,但是电视广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据统计,近十年来,电视广告市场规模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增长了1.4%。
有人总结说,互联网是风浪,电视是高山,任凭风吹浪打,电视广告依旧岿然不动。
面对唱衰,很多电视人委屈、恐慌,甚至愤怒。其实不用着急,如果再有人跟你质疑电视的未来时,你就拿起摄像机,给他一个上电视的机会。这样,他肯定没空质疑电视,开心地通知亲朋好友去电视上看他了!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