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意外,几乎所有硬件厂商都在618和世界杯期间扛起了价格大旗。
贴着AI标签的激光电视也是一样。
坚果SC 激光电视被标成了8888的底价,米家激光投影电视继续打出9488的价格,其他厂商也纷纷送出了各种大礼品,变相降价。而在迎接618的5月,极米科技推出了激光电视皓LUNE,把价格拉到了10999元;海信发布80L5 4K激光电视,也将价格做到了2万元以下,暴风随后推出激光无屏电视,首发优惠价11999元。
价格战比想象的来得更快一些。
四大阵营,三大助推因素,激光电视在价格战上放肆狂奔
初步统计,目前推出激光电视产品的品牌不下二十家,可分为4大阵营:
1、传统彩电品牌,如海信、长虹,作为行业中的“扛旗者”,他们熟悉彩电业,并拥有市场口碑和渠道资源。
2、互联网概念新势力,如极米、小米、艾洛维等,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愿意基于成本定价。
3、传统投影品牌,如索尼、明基等,他们深耕“投影”圈,具有垄断资源,是激光显示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主力军。
4、本土投影品牌,如光峰、美乐等。
看起来激光电视正从“专属精密仪器”逐步变身为“普通家用消费品”,成为点燃电视行业的一束明光。
但回想激光电视进入市场才三四年,这么快就进入价格战,无非有3个原因:
1、OLED、量子点后迎来的激光电视,需要更大的销量
电视行业一直是“技术战”和“价格战”相互交替,OLED、量子点、曲面等技术概念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大热一波后又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泥潭。
这背后除了多数产品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上,鲜有能在产品体验上完成颠覆式创新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被这样反复刺激后,已经开始疲劳,无法对目前替换性购买为主的彩电市场形成有效刺激。
以曲面电视为例,2014年刚推出时呈现连续高增长,但从“惊艳”“新奇”,到三倍的增长,再到今年首季增幅下滑,市场快速进入理智消费期。再加上“全面屏”逐渐进入视野,整个电视行业需要新的刺激。
也正是这个时候,激光电视“担当”起主角。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激光电视为7.6万台,而2018年激光电视可能呈现翻倍的增长,预计达到16.4万台销量,同比增长116%。但即便有这样的增长速度,激光电视的绝对销量仍然“少得可怜”,价格战无疑能帮助激光电视扫除一部分障碍,更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2、激光电视实现了80英寸以上规格关于尺寸和价格的平衡,有更加便宜的空间
消费级电视机的主流尺寸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每年都在增长,2008年40英寸已是奢侈尺寸,但十年后主流型号己经达到了65英寸。不过行业人士预测,下一个10年屏幕尺寸的增长不再会跃升,消费级液晶电视机尺寸最终将止步于80英寸左右。
另一方面,激光电视的价格正在急速下降,最近三年来,激光电视均价已经下降了50%。去年年某些厂商之所以能够把激光电视拖入2万左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亲民版芯片。之前有研究数据表明,在规模达到每年百万台的背景下,激光电视成本可以下降到万元以下。
这样,激光电视正在慢慢实现80以上,过去无法做到的关于尺寸和价格的平衡。过去一台100的电视机造价超过40万元,而现在激光电视能在80-150英寸的尺寸内,只要进万元,大大释放了消费者的需求。
3、世界杯和618成了厂商的赛马场,厂商希望通过价格战把自己带入安全区
记得去年双十一,米家、长虹、极米、坚果等新老激光电视品牌纷纷打出史上最疯狂的促销牌,这场看似不计成本的赌注,客观上加速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知。
而今年,竞争激烈程度只会有加剧。之前就有消息说海信还将发布一款80的激光电视世界杯专享版,这一举动无疑会继续带动一大波同行跟进。
但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喊了几年的无屏电视风暴依旧起来,销量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无论哪一方,压力都巨大。行业内人士更认为今年会是竞争格局见分晓的一年,互联网概念新势力要么革掉传统电视厂商的命,要么被革命,激光电视能否成为“诺曼底战役”,正决定大家的生死,价格战不管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应战,都必须参与进来。而且如果价格战一旦凑效,销量就会起来,自己也相对安全。
热闹归热闹,AI激光电视的三大问题依然待解
但智能相对论认为,行业并没有成熟,市场格局也并未定型,价格战之外,所有厂商更加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一、语音识别技术真的能应付激光电视的需求?
各大厂商都不约而同加上了AI技术,最亮眼的是都加上了语音识别,此前所谓的AI电视语音交互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语音直接激活命令,比如“关机”“放某某电影”。另一种是搜索式语音交互,比如“我想看鬼片”“我想看某人的电影”。这些功能运用的是经典计算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区别仅仅在于数据库的大小和反应的灵敏度。
而激光电视的语言交互则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识别人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极米AI系统新增的声纹识别功能,通过识别家庭每个成员的声音,并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个性化内容,来实现千人千面。如果识别到这是一个儿童的声音,就会进入儿童模式。
第二类是从识别语言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海信的"VIDAA-AI”人工智能电视系统宣扬全场景语音交互,可识别33种人物关系,同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湖南话、上海话、闽南语六大方言识别。
他们都是希望改变过去手机APP作为交互入口或者电视遥控器的使用体验,因为语音输入是人的本能,或许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海量内容的操控。
但目前都需要面临一些现实情况。比如:
1、当前AI技术成熟度在语义理解上还算薄弱,目前多是通过关键词解答部分问题,复杂的问题以及语序更换后的表达还需时间去应对。
2、电视使用时多是多人复杂的线下场景,比如远距离、多人同时语音,出现方言、外语,或是户外等公共场景,语音交互的真实效果还待检验。
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开始,没人赢。
二、人机交互上,激光电视真的足够智能了吗?
智能电视此前的交互系统多是围绕“遥控器”设计,所谓的“千人千面”更是通过设立多个账号实现的,这实际是以用户操作的复杂化为代价的,人与电视的交互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欣喜的是,各大厂商现在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消费者这一痛点,都希望利用AI技术,让电视更懂人。
极米通过声纹识别去识别特殊家庭成员,比如儿童,(此时系统会切换到儿童模式),并宣布与百度成立AI无屏实验室。
海信的VIDAA-AI电视则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交互技术,并直接打通外卖、翻译、打车、机票预订和购物等上百种主流生活场景服务。
长虹也在自己的激光电视上展示了自己的远场语音、声纹识别技术。
这看起来都是一些积极的尝试,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
目前看,AI加持下的激光电视也需要面对AI 的3个问题:
1、智能内容推荐真的智能吗?目前的智能推荐多是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观看时长来推荐,这仅仅运用的是关键词留存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与高阶AI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这样的AI电视智能推荐,并没有解决家庭不同成员想看不同节目的问题。
2、AI真的懂内容吗?电视的本质仍然是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等)。如果AI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力,是不是能在用户看一部电影时,就会告诉用户更适合的亮度、对比度和音效效果,甚至判断你是否应该开窗通风呢?这可远不止利用关键词推荐节目那么简单。
3、语音交互足够了吗?电视和人需要的是多层次完整的人机交互,语音数据仅是人类输出信息的一种方式,AI难以根据其达成立体理解。只有综合用户的肢体、表情、情绪等数据源达成整体判断,才可能真正做到“电视更懂人”。
当然有了语音,已经比之前遥控器的交互好太多了。
三、技术上,到底是为打败同行服务还是为满足用户需求服务?
更关键的是,几乎每个厂商都在说自己技术多牛X,甚至创造出一些技术概念,来“教育”消费者。去年小米发布的激光电视被媒体评价为“一款超短焦投影仪+立体声音响+小米盒子的三合一产品。”并被吐糟亮度不达标、激光电视“变”激光微投、不标配抗光幕等,而其创造的行业新词“光源亮度”也被同行和媒体疯狂吐糟。钟波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出行业“减配置、抄设计、降质量”三大套路。
但事实上,目前激光电视领域在技术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产品类别名称混乱,围绕激光光源+短焦镜头的投影产品这个品类就有激光电视、激光影院、激光超投电视、激光投影电视等多种叫法,用户“傻傻分不清”。
性能指标描述不一致,刚说到的“光源亮度”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引入液晶屏幕亮度单位尼特作为亮度指标的。
但事实上,激光电视的色彩表现要给力,其基础仍旧是光源。目前多数激光电视采用的是单色激光,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长虹等已推出此类产品,但因为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依然没有上市销售。
只是技术吹的再好,还是得回到用户层。对用户来说,评价一款激光电视好不好就看三点:1、亮度是否达到了电视屏幕的效果;2、分辨率是否可以满足日常使用;3、作为智能终端,是否足够人性化,尤其是针对大尺寸画面的画质优化是否到位,比如有无运动补偿、HDR10等。
技术不应该为打败同行,也不应该成为累赘,更加不应该用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使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可惜在高清电视、3D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过。
总之,价格战不应该也不会成为这场激光电视大战最后的帷幕。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