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国际机器人联盟(IFR)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北京举行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称,“机器人正在征服世界。”Arturo Baroncelli称,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5%,而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已超过150万台。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30万台,其中140万台在亚洲,占比超过一半。机器人消费增长主要得益于汽车、电子行业,以及金属、橡胶化工、化妆品等行业的巨大需求。
▲机器人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今年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仍然以两位数大幅增长,销量或将达到26万台。
在中国,机器人制造正得到政府越来越大的支持。在此次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宣读了国家主席致大会的贺信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
习主席表示,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已正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在去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主席将机器人称作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各地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推进机器人产业项目。
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去年消费5.6万台机器人,占全球总消费量的1/4,相较于2000年的380台,猛增近150倍。
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预测,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10万台。
Arturo Baroncelli表示,中国机器人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每一万名工人仅对应约30台机器人,而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数字分别为478台、323台、282台和152台,分别是中国的15倍、11倍、9倍和5倍。
罗军亦认为,新兴国家将是机器人增速最快的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饱和,刚性需求明显减少。未来30年,中国将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最大市场。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100万台,国内市场将突破40万台。
但他认为,当前的机器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只是一些自动化的装备。“机器+人工智能才是机器人。如果没有人工智能,那只是一堆普普通通的机器。”罗军预测,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将在未来10年出现,“人机协作,智能制造”将成为眼下机器人行业重点关注的方向。
“与人共融将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与人共融”意味着人机处于同一自然空间,二者紧密协调,机器人能够自主提高技能,实现自然交互理解,并确保人的安全,而当前现状恰恰相反,人机空间相隔离,并非直接接触,依靠预编程控制、示教盒交互,也没有安全保障。换言之,目前的机器人并不智能。
“真正智能的机器人应该能够自主计划自己的任务,高效地与人进行互动,更重要的是,机器人的行动必须使人感到舒服,机器人也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即为人类着想。”IEEE自动化与机器人学会主席Raja Chatila表示,为了解决这一整套涉及感知、决策、行动、反馈等各项环节的机制,不仅要注重工程学,也要注重神经学的研究,让机器人拥有和人类一样、甚至比人类更强大的大脑。
人机共融还意味着取长补短、增益放大。王天然说,人的基本能力优势是符号化、学习能力、预见能力、自我调节和逻辑推理,而机器的基本能力优势是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和环境耐受性,二者若能做到真正融合,能够发挥“1+1>2”的效应。
在王天然看来,人机关系也需要改变,二者不再是发送指令与执行指令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合作伙伴关系。
王天然还表示,尽管当前中国的机器人消费量巨大,中国机器人产业也正在加速发展,但地域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地区,而应用领域也不平衡,主要是搬运与上下料、焊接,还有更广阔的应用面等待拓展。
国产化率则是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此前有国际研究机构评价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较小,缺乏骨干企业,竞争力差,中国政府早些年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王天然认为这种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中国政府近来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按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均将达到50%;到2025年,这两个数字均将达到70%以上。
“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发展,一是要做大做强整机和部件企业,拓展应用,开拓新领域,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以及价格;二是加强创新,看清发展方向,抓住机遇。”王天然说。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