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演讲的20条超级干货

作者:石灿铁林 来源: 刺猬公社 2018-01-16 09:53 阅读(

  导读:像在跳一跳这样一个小的游戏里面,如果一个用户看到里面有一堆外挂得了很高的分,对其他一些每天在练习,试图把自己的水平提高,而打一个高分的人就很不公平,他可能就没有动力继续去练习,继续超越自己个人的最高分数。所以这样一个行为,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变得失效。

  597、621……随着数字的不断增加,现场原本喧闹的数千人,逐渐都被屏幕上那个小人惊险的跳跃吸引了过来。

  每跳过惊喜的一步——往往意味着那个小人的立足之地小如尖锥,现场都会一起“哇”地大喊,而随着越跳越多,每个人的心都像被提到了嗓子眼一样。

  终于,在一个极小的圆柱上,跳过来的小人用力不足,踏足在了边缘,趔趄了一下,掉了下来。在全场的哀叹中,数字停留在了“967”上。

  随后,这个打游戏的男人走出来,面向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会场数以千计的听众,“那个不是我最好的水平,因为有点紧张,我最高分曾打到6000多分。”这个不习惯演讲,看起来有点紧张的男人说。



  他说,全国打上3000分的才30多人。不知道6000多分,是不是能拿到这项比赛的冠军。

  上周,他因为这个分数,获得了一个称号叫“立地成佛”,张小龙自称:“一不小心变成了佛系”。

  可是,在昨天的公开课上,除了他的产品哲学,并没有看出他有多佛系,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成熟的野心和小程序未来的蓝图。

  1. 小游戏外挂

  像在跳一跳这样一个小的游戏里面,如果一个用户看到里面有一堆外挂得了很高的分,对其他一些每天在练习,试图把自己的水平提高,而打一个高分的人就很不公平,他可能就没有动力继续去练习,继续超越自己个人的最高分数。所以这样一个行为,外挂行为其实会破坏整个系统的规则,并且让规则立即变得失效。

  为什么会用外挂?因为有利可图。这个“利”,发自人的内心,叫虚荣。虚荣之后就是金钱,这是一个已经初现雏形的产业链,以及一个被放大的新的轻游戏主战场。



  一旦微信小游戏里面出现了作弊系统,这个主战场的味道就不再那么清新了,游戏体验被破坏,朋友关系遭质疑,熟人社交网络一定会被“玷污”。

  2. 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

  我之前我们说过微信是一个工具,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互联网上最好的工具,这个目标其实挺大,也挺难,因为我们确实只是希望做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我们很少去谈平台,其实也很少谈生态,对用户来说平台是什么,生态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微信上的功能越来越多了,前不久还增加了报警功能。从电商服务、支付系统,到城市服务、内容生态,它愈加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一旦人们离开了这款底层应用,就会担忧与现代社会失去联系。

  从宏观层面去理解微信,它的工具性变得愈加明显,它也越来越像一个超市了。当然,微信确实很少去谈平台和生态,但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

  3. “您”和“你”的区别

  我们在很多产品里面都会看到“您”这个字,但是在微信我们说不能对用户称“您”,而是“你”。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这个写进我们的产品条约里面去了。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在产品中对用户过于尊敬,因为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

  在现场听到这句话后,知名新媒体人魏武挥评论说,总有一种力量会让你泪流满面,这句话很不尊重人啊。

  4. 微信会不会窥探个人隐私

  所以我们说尊重用户和尊重每一个个人,意味着我们可能把用户当做朋友,意味着我们必须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也意味着别的什么——我在这里可以简单罗列一些: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去看用户的聊天记录,从微信第一个版本的时候,它的系统就是这样设计的。

  微信的想法是在不断的封杀、收紧、监管、试错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规则,那些都是可控的。有一个东西不可控——用户个人隐私,这是底线。

  个人隐私并不是说监控聊天记录、朋友圈动态这么简单,还有收集个人信息、用户使用功能的频率。什么样的用户数据可以收集,什么数据不可以收集,收集之后用来干嘛了?都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



  5. 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

  我们当然希望微信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希望用户一直低效率地在微信里处理事情,如果他一天信息的处理要用两个小时,那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处理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两个小时的任务变成三个小时,让他在微信里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用完即走的概念。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耗费他们的时间。好的产品会自己说话。

  6.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概念,微信作为一个具有平台属性的工具,它肯定会有一些平台性的内容,比如订阅号、小程序等,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一种态度,即我们是怎么面对这样一些平台内容的。我们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坚持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我觉得“去中心化”与其说是平台的策略,还不如说是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代表着我们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愈发觉得,微信在用大数据构建一个类似于农牧时代最流行的“亲系传播”环境。你在“看一看”中浏览的文章,是“好友都在看”的,你写文章获得打赏,是读者直接给你的,而不是通过中介转手的,这就是去中心化,微信去中心化的逻辑和区块链很像,这种具有未来感的商业驱动逻辑,在微信上变得越来越通俗。

  7. 微信公众号App

  有很多朋友在期待公众号App的发布,其实我们之前是做了一个App,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发布,因为我觉得它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一个预期,当然我们也会看是不是对它的预期太高了。

  微信公众号App是公众号作者进行写作和管理的应用,可以理解为公众号作者的管理后台,微信要打造一款手机移动版微信公众号后台,以后,微信小编可能再也不能以电脑没在身边为由拒绝加班了。但是,手机端好排版吗?



  8. 赞赏给作者

  对赞赏这方面,我们在2017年跟苹果做了一些很好的合作,可能是因为红包和赞赏这样的一些行为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它不一定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功能,所以它可能挺难理解这样一种中国特色的东西的。后来经过一些协调,大家取得了一些共同的认知,所以我们很快会把“赞赏”恢复回来,并且我们会做一个很大的改动,就是对于赞赏来说,我们之前的赞赏其实是对一个公众号做赞赏,但其实这里的本质应该是对作者做赞赏才对,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思考,我们现在的赞赏对公众号这样一个行为,是对的吗?还是我们应该直接对公众号背后的作者赞赏?这是不是一回事。

  想要把打赏功能直接打给作者,而不是公众号,这对公众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这有什么区别呢?前者强调个人,后者强调号主或机构,张小龙还是想要去中心化,想给作者赋能。这种方式,对于激发更多的内容创作者来说应该是利好。



  9. 不做信息流

  如果大家一定要去看所谓的信息流,大家可以用我们的“看一看”,在里面看一些信息,但是订阅号本身是用户自己订阅的,所以我们只会去改善阅读效率,而不是胡乱变成不受掌控的信息,以上是关于订阅号的内容。

  “微信不会在目前的产品形态上推出信息流,今天得到验证。”昨天,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分析,微信团队认为去中心化平台要给自媒体安全感,要让大家觉得粉丝有价值并能自主支配这部分流量。张小龙的这句表态,让大号们放心了。微信的产品逻辑就是不干预用户的主动选择。



  10. 小程序与风口

  自从去年,我们在这里提出小程序以后,这一年过得有点风风雨雨,但总的来说,我觉得我们最初的预想达到了。

  “跳一跳”让无数人知道了小程序,在2017年小程序经历了10多次升级,“把微信从连接人和人,变成连接人和服务”的愿景越来越近。

  小程序已经超过58万,应用覆盖工具、零售、内容、游戏等诸多领域,这是微信的又一波红利,这个风口在张小龙口中不叫风口,但是在商业范畴中,它就是一个以工具为导向的新表达方式,一个新的超级流量入口。

  在2018年,微信团队一定会在小程序上注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在商业能力上,会变得越来越强。



  11. 小程序“先紧后松”路径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效果很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发生了太多次各式各样的、很奇怪的,我们预想不到的、营销性很强的行为,使得我们屡屡要跟他做一些对抗,所以在小程序这样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宁愿先紧后松,宁愿在一开始采取一些更保守的策略。

  “小程序是下一个风口!”“小程序是下一个风口吗?”去年以来,媒体围绕小程序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向来保守的微信来说,张小龙并不希望小程序在一开始就成为巨大的流量入口,对于微信来说,随手放出的小福利就足以造福一方。不过,既然微信方已经表示会“后松”,小程序的未来值得期待。

  12. 小程序的应用场景

  我承认其实会有很多的电商会用小程序这样一个形态,做了很多很有创意的一些电商的应用,对此我们特别鼓励,但是我们不会说小程序是专门为某一个领域去准备的。

  小程序在电商领域的爆发或许是个意外,近日,麦当劳公开表示其小程序已积累20万的访问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达到30秒,日均支付笔数提高69%。

  在小程序的助力下,越来越多“麦当劳”会出现。但微信作为小程序的平台,希望看到更繁荣的小程序生态,电商不足以展现小程序的野心。



  13. 微信不会给小程序做中心化的导流入口

  大家还会有一些误解的地方,是微信会不会给小程序做一些中心化的导流措施?其实我们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小程序是一个基于去中心化而存在的一个更大的平台。

  和订阅号的逻辑一样,小程序不会成为中心化导流的产品。去中心化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并且不打扰用户,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用户。



  14.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

  还是会有人问我,小程序跟App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觉得小程序跟App是两种不同的应用组织方式,我们并不认为小程序是要来取代App的,相反小程序是要去丰富APP的很多场景。

  目前来看,小程序确实还是无法承载APP那样重的功能系统,整个发展更偏向轻量化,浅服务。但是技术上的东西谁说得清楚呢,增加或者减少某些功能很容易,说不定某天就被取代了。

  15. 玩小游戏的心态

  顺带说一下,可能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我把跳一跳的分数打的这么高?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无聊的游戏,但是在我看来,它可以让我很放松、很平静,是一个放松的手段。可能跟大家对它的认知不一样,很多人对它的认知是这个东西让人更紧张了,心跳加速了,但是在我看来完全不会,“跳一下”、“跳一下”只是一个很平静的过程而已,所以大家如果花一点的时间,练到一定的水平以后,你也会像我一样把这个游戏当做让自己放松的一个办法。

  从QQ到微信,后者逐步从社交工具演变为了社交及工作工具。对于微信来说,小游戏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间,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个娱乐项目,减少微信作为一个工作工具带来的压迫感。

  更为重要的是,小游戏的普及度高,在参与小游戏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潜意识中被普及小程序是个什么,能做什么,也是在为小程序的发展探索空间。



  16. 微信要做线下生活

  微信下一步的重要计划:探索线下生活。所以我们下一步在微信里,可能会去做跟线上相反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探索线下这样一个事情。其实探索线下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探索线下的功能,叫附近的人。

  附近的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大的陌生人社交的窗口。在主打熟人社交的基础之上,陌生人社交对微信形成了互补作用。按照张小龙所言,微信会继续拓展线下生活的应用,这也意味着更多的社交场景、消费场景会进一步被探索出来。

  17. 从没给自己开过发布会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自己会说话的,但现在我认为微信到如今将近10亿用户的一个时间点,也许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应该把我们背后的一些理念、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能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助于用户和整个生态对我们的理解。但我还是认为“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所以大家也看到这么几年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开过自己的发布会。

  微信是个性冷淡风格非常强烈的团队,这也是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的个人风格在公司的体现。

  不开发布会,一方面能体现出微信对工具属性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回归工具属性维持产品对外形象的方式。



  18. 利益驱动和对错驱动

  对微信来说,我认为我们每天在做的选择里面都遵循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而不是说它是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大人只讲利益,小孩才谈对错。

  这话的攻击性很强,新浪微博听了可能会很不舒服,它一直在做加法,一直在做“利益的堆砌”。利益导向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成效,但却很容易损伤用户体验。当然,这也跟公司自己的定位有关,对于一款全民级的应用来说,似乎没有更多的空间去选择利益驱动。

  19. 不做“个人报告”

  我们不允许第三方做任何诱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不想做太多的活动去感动你,然后带来一些流量。

  在情绪化的市场中,不采用低级的诱导手段是比较艰难的。因为低级的情绪化活动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接纳度更高。其实张小龙强调的是第三方对于用户的诱导,这在内容平台中是比较常见的做法,微信不希望自己的平台成为情绪化的发酵场地,打扰了原本的生态。

  20. 小程序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

  在我们看来小程序还是代表了一种表达方式,我认为在未来万事万物可能都是包含信息,所有的信息都需要用某一种方式被人触达,跟人沟通,小程序刚好是这样一种信息的组织方式或者说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所以小程序最终的目的不光是在线上可以玩一个游戏或者获取一个服务的信息,对于线下,对更多的一个场景它就代表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能见到的任何事物它背后的信息以及对于它背后信息访问的方式。

  微信团队希望通过小程序作为万事万物的一个表达语言,它就是做沟通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这是张小龙对小程序更为抽象的一种表达。

页面链接:   https://news.znds.com/article/29109.html

下一篇
导读: 《绝地求生》国服于1月12日正式开启预约,但腾讯却始终没有公布《绝地求生》国服的正式上线时间。但机智的网友还是在联想的一款新品宣传中找到了《绝地求生》国服的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