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本知名大厂在全球家电市场十分辉煌,日本电器产品的广告更是在当年街知巷闻,一度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然而这都成为过去式了。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相信许多中国人对这句广告词无比的熟悉。那时的索尼、东芝、日立、三洋、松下等几家日本知名大厂在全球家电市场十分辉煌,日本电器产品的广告更是在当年街知巷闻,一度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然而这都成为过去式了。
2017年11月14日,海信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oshiba Visual Solutions Corporation,简称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约人民币7.98亿元)。
无论是对于急于自救的日本东芝,还是飞速崛起中的中国海信来说,或许这笔交易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东芝旗下西屋电气受到福岛核电站泄漏影响,使其核能业务遭受重创,连累其他业务,陷入了资不抵债的严重财务危机。2015财年,东芝全年净亏损4832亿日元,创下140年历史上的最大亏损纪录。
为了填补核电业务的大窟窿,东芝开始砸锅卖铁,关闭了海外制造工厂,大幅度裁撤员工,将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商标权出售,上演了一幕国际大撤退。而对于映像业务,显然东芝难以投入更多资源,为保持TVS的竞争力和企业价值,最佳选择是投靠一个大财主,拥有卓越经营的能力和雄厚的资本的海信自然是不错的大腿。
对于海信而言,东芝在画质技术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专注与画质芯片和图像核心算法等方面的数千项专利,此次收购无疑有利与海信在画质显示能力的提高。其次,海信在全球彩电市场位列第三,但与三星、LG还有一定距离,东芝虽当下的境遇不佳,但硬实力还是非常强悍的,而且在日本本土市场,仍位居第二。拿下东芝后,有助于巩固海信在国际彩电市场的地位。
所以,此次海信收购东芝旗下映像业务可以说是双赢的局面,二者的联合形成了1+1>2的商业效应,也为整个电视行业的未来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海信海外收购不是第一次
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不如收购有技术实力但经营不善的家电厂商,于是,并购国外知名家电厂商,成为了中国家电企业扩充产品线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方式。早在2005年,海信空调公司与顾雏军领衔的格林柯尔公司达成协议,以9亿元购买广东格林柯尔所持的科龙电器26.43%股份,由此海信空调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成为当时国内家电行业最大的一桩收购案。
通过收购科龙,海信一下子持有了海信、科龙、容声三个品牌,凭借科龙原有的品牌效益,海信在白电领域从二线位置瞬间提到了白电一线阵营。
2015年7月31日,海信集团与日本夏普同时宣布,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同时海信将获得夏普电视在北美市场5年品牌使用权。如今对东芝映像业务的收购,海信一次又一次上演“蛇吞象”,通过收购手段,将海信在家电行业的地位推到了世界的前列,野心也从国内伸向了国际市场。
反观东芝,近年来参与的收购案也不少,只不过不是买而是卖。核能领域亏钱滞后,为了避免因经营亏损而被迫退市,东芝走上出卖资产的不归路。
2015年末,东芝就把印度尼西亚自主彩电生产工厂和二槽式洗衣机生产制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筑资产(作价约2500万美元)出售给创维集团;2016年,东芝又把以洗衣机、冰箱等主营白色家电业务的子公司出售给了美的集团;今年10月份,东芝将闪存芯片子公司作价2万亿日元(约合175亿美元)出售给贝恩资本(成员包括苹果、戴尔、海力士等)领导的财团;如今电视业务也花落海信集团。如果再退出电脑市场,东芝面对一般消费者的业务将几乎消失,只能死守电子消费类产品的上游产业。
中国企业海外买买买
近年来,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的案例屡见不鲜。早在2010年,先锋电视品牌在中国的使用权也早已卖给了苏宁,紧接了中国家电企业像开了挂,跨国收购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细数一下这些年,中国家电海外收购成绩如何?
最早走出国门的海尔,在2011年以1.283亿美元收购日本老牌家电企业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和冰箱的研发及销售业务,2012年又斥资约7.66亿美元拿下了新西兰国宝级厨房家电企业斐雪派克,2016年,又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世界顶级家电企业通用电气。
2015年,国产电视老大哥长虹从松下手中接过三洋电视业务,创维也紧随其后收购了德国电视制造厂商美玆的TV业务,以及夏普在墨西哥的生产线,年底TCL收购了美国Novatel Wireless公司MIFI业务。
作为白电行业的担当,美的海外收购业务也没有落下,2011年11月,美的电器以2.233亿美元价格,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公司51%的股权,完善了美的家电在全球的布局,2015年美的又以3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份。
联想于前年吞下了日本NEC的90%股份,以及富士通个人电脑的51%的股权,再到今年,夏普嫁入鸿海豪门。
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日本传统品牌不在少数,除了索尼、松下,其他家电品牌几乎都收编国有,东芝、高田、NEC等等,当年叱咤全球家电市场的日本巨头企业似乎已辉煌不再。
全球协作分割了日本优势
首先看外部原因,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日本的制造企业面临着多重夹击的尴尬:在产业链上游面临美国压榨;在同一级别面临韩国企业竞争;在低端市场上,日本企业还面对着和中国企业的竞争,如今还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昔日,日本家电有两大竞争法宝,一是技术领先,二是价格适中,而今这两大优势已基本丧失殆尽。而如今日本家电给人的印象更多是“品质还不错但有点贵”。
其次是内部因素,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技术上的壁垒已经越来越低,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制造出相同功能和性能的产品愈发简单。物美价廉的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而日本企业拘泥于以往的成功经验,自以为只要是品质好的产品就一定能有市场,固守制造高性能产品的方针。
曾经日本产品性价比优势在如今“微利时代”不再是重要原因,由于日本企业集团的生存模式,从材料、生产设备、研发、制造,都由日本企业完成。这种封闭模式虽然可以保证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但在智能设备时代,日本企业的这些优势所带来的效益正在迅速递减,相反,苹果等厂商通过外包,成功降低了制造成本,使其产品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价格方面都占据优势,令消费者买单。
总结:总体上讲,日本家电的没落,不完全败在技术和产品上,很大程度败在机制与观念上。日本公司存在着架构臃肿、决策链条过长、经营效率较低以及对民用终端消费反应速度慢等问题,而且它们对家电业的智能化、互联网化、IT化趋势把握不准,日本公司的家电业务已经跟不上总体市场的节拍。
由于传统家电产业越来越成熟,其终端产品的利润也越来越低,成为了最先被放弃的产业。坚守固有的生产管理模式的日企显然无法继续适应市场的发展,开始大量变卖家电业务,依次退出手机、电脑、黑电、白电、小家电市场,然日本家电企业份额在减少,但是其品牌仍在,并且有技术授权,更多的是制造和销售的退出,而腾出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开发高技术产业,成为大多数日本家电企业最后的退守地,日本家电企业恐怕要从B2C领域走向B2B领域,但各路转型最终走向如何,需要更多时间验证。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