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消费趋势的变化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跟上时代的节怕很重要。虽然很多企业都在尝试把控这种趋势,但事实证明能够迅速调整战略不落后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企业了,大部分企业是很难及时调整战略而做出相应跟进的。
就彩电市场而言,不少品牌特别是外资品牌为了抵抗行业低迷、减少与国内品牌在低端市场厮杀,开始加速向中高端彩电市场转型,然而,能够在中高端打开局面的企业并不多,而不少消费者又有了新的消费习惯:只买最低配,这样坏了重新买不心疼。这些变化,或对这些转型的企业产生新的冲击。
索尼电视,高端的一个标志索尼电视,高端的一个标志
外资被逼无奈做高端?
众所周知,这两年彩电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参与品牌众多,产品缺乏亮点,技术没有形成大一统,每种技术都在分流消费者,让想在这个行业有稳定市场份额的企业越来越难。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出现了厂商共同努力推动彩电市场向55英寸及以上大屏市场发展的趋势。
这是彩电业集体转型中高端的一个开始,但是时隔一年,结果却显示,这种努力并没有换来高增长。前文有过阐述,除了55英寸保持一年前近1/3市场份额外,55英寸+市场的仅收获了2个点以下的微增长,表现与厂商期待的大相径庭。客观说,很多厂商想通过推广大尺寸电视,向高端进军,从而达成走出低迷改善业绩的愿望落空了。
虽然这次行业性的尝试以不成功告终,但随着争夺客厅大屏的品牌越来越多,不少品牌特别是外资彩电品牌依旧自身选择了向中高端转型,这么做可以避开交战密集且入门门槛较低的低端市场。
比如随着中低端产品越来越多竞争者的加入,三星的优势不再明显。今年7月开始三星转变经营策略,由过去中高低阶全线产品,转移到中高阶产品,冲刺QLED、大屏等市场。作为全球电视龙头企业,在全球低迷时间调整战略,还是会对整个电视及面板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三星,转型中三星,转型中
与此同时,全球第二大企业LGE也调整了产品结构。奥维云网监测显示,LGE中低端产品开始逐步增大TPV和BOE VT外包量,确保价格竞争优势。高端产品OLED有集团内策略性的配额优势。另外,再加上索尼不少低端低端产品由台湾纬创代工,飞利浦大部分低端产品由TPV代工等等,很多外资品牌已经开始弱化甚至放弃低端彩电市场,纷纷向中高端市场转型。
弱化低端是否会错失机会?
彩电企业频繁向中高端转型,正是看中了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彩电风向标的中国市场为例,据中产阶层科技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中产阶层人数将占到总人口的48%以上,而这一数字将超过整个欧洲人口。在中产阶级崛起的大背景下,高端家电市场十分火爆,万元区间的智能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组团上市。
而外资品牌以前就以“高大上”形象示人,所以一旦出现这种人口红利的机会,首选的就是弱化低端向中高端市场转型,这样既避开在低端市场和很多国内传统制造品牌及互联网品牌的厮杀,又能用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抢位。即所谓的,任何时候都要赚有钱人的钱。
赚有钱人的钱,那么好赚?赚有钱人的钱,那么好赚?
但来自消费端的一个变化却是,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很多消费者开始熟知产品并了解它们的质量,同时通过对比知道除了极少数的一些顶配高端产品外,很多打着中高端旗号的彩电产品的质量同样很不稳定,很多都是伪高端产品。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即:购买最低配的彩电,一旦坏了就直接换,这样也不心疼。
这种消费行为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购买行为。事实上,这或许也是去年彩电行业想通过大尺寸集体转型中高端市场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在消费者购买电视的观念发生变化的时候,外资品牌要么弱化要么加大代工比例,轻视甚至放弃低端市场缺少深度考虑:
其一,很多消费者已经明白,在现有的低端彩电市场,外资品牌多半是代工,这与国内品牌的质量已经没有差异甚至还落后了;其二,全身心投入中高端市场的外资品牌或许会遭遇当头一击,因为高端市场可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庞大,越来越理智的消费者,宁可选择好几台低端电视,而不愿购买一台高端电视,毕竟对电视来说,一旦屏坏了要想维修成本太高,而屏坏的概率又很高,所以消费者主动在推动彩电IT化。
这种趋势下,强行转型中高端并非明智之举,比如主打QLED高端彩电的三星,原本想在高端市场有突围,但结果却显示不如预期。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