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在今年内将全部取消,三大运营商转向“流量运营”战场。
国内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终于取消了,这一收便是23年。
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
对此,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全部取消国内手机长途和漫游费。
通信观察家项立刚认为,总理的话是提速降费的一个象征,这是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这是以电信运营商大量员工收入没增加为代价的,但这个代价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电信独立分析师付亮认为,提出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是在意料之中,“政府不能干涉运营商资费定价,但可以直接提出取消长途漫游费,欧盟也是这样做的。”
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就曾强调,由于语音业务仍然占据公司整体收入的37%,取消长途漫游收费还是存在风险的。
虽然,取消国内长漫费从一定程度上说,会给运营商营收带来冲击,但是从长远看,取消国内长漫费已是大势所趋。同时,这得益于OTT业务的迅速发展。
可以遇见,这将会是运营商们“下半场”,也是它们的新起点。
取消长漫是大势所趋
国内长途费的收取来源于第一代移动通信,而漫游费的收取却是源于第二代移动通信。而设立漫游费的根本是为了平衡地区发展。
1987年,中国引入第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当时仅有700名用户。但第一代移动通信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因此,在接入长途时需要人工切换,所以,大量的人工成本使得运营商不得不收取高昂的长途费用。
1994年,原邮电部成立,并发布《关于加强移动电话机管理和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的通知》,规定在漫游状态下,移动电话需收取0.6元/分钟的自动漫游费。
1995年,第二代移动通信设备正式开通,取而代之的则是数字通信技术。而此技术升级为了全自动语音交换机,即在接入长途和漫游通话时不在需要人工辅助,由交换机全程执行。并且,数字通信技术可以使手机在本网间无缝漫游。
因此,为平衡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手机漫游费应运而生。
2001年3月,中国手机用户超过1亿户;随后,伴随着手机单向收费在全国各地的陆续实施。
可以说,手机长途费是1G时代产物,而手机漫游费则是2G的时代产物。这两个“时代产物”从1987年至今却仍在收取。
2008年,手机长途漫游费资费下调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听证会最后的定论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长漫通话费,漫游时接听0.4元/分钟,拨打0.6元/分钟。
2015年,新华社曾刊文剑指“漫游费”,新华社在文章中指出,国内手机漫游费属于“人为收费”,运营商倒是赚得盆满钵满。报道指出移动漫游费一年能收取上百亿元,占国内移动通信收入的8%-10%。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更新,从2G到3G再到4G,推出的套餐也基本实现了长漫“一口价”,漫游费收入占运营商收入的比重也逐步显得“微不足道”。
“对运营商而言,目前通过漫游费产生的收入在1 %左右。”通信专家项立刚表示。
当今,三大运营商的语音业务都处于下降态势。
据中国移动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流量收入达到1950亿元,同比增长26.7%。流量收入首次超越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成为其最大收入来源。
有分析指出,漫游费设立的出发点并非属于盈利业务,而是控制不同地区、不同集团之间电信企业竞争能力的成本策略。
还有分析认为,长漫费是语音时代基础电信服务的一种过时计费方式,在电信运营商自身业务变革中,淘汰是必然的。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转变,智能手机销量逐年递增,这使用户联络的阵地从短信和通话转向至网络电话和微信等地。曾经以传统业务语音为主的运营商“城墙”开始动摇。
基础语音已不重要,流量数据才是硬道理
2017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了25901万G。而除夕当日,移动数据流量消费3598万G,移动数据流量高峰时段的初一,当日移动数据流量消费3990万G。
2017年春节,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460亿个,支付宝有1.68亿人集齐五福并瓜分了2亿元红包。
然而,这在2G时代是不敢想象的一件事,因为彼时,可能还没有基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
时代变迁,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筑起了”运营商数据流量的“城池”。
根据工信部《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93.6亿G,同比增长123.7%,比上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全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772M,同比增长98.3%。
如今,数据流量已成为运营商主要收入来源,随着长漫费的取消,势必会有运营商在此大作文章。
今年年初,中国联通推出日租卡套餐,每月仅需5元月租,便可享受全国长漫一口价,全国免费接听等优惠,更重要的是,该卡仅需2元便可获得本地1G流量,并且自动累加。
今年2月,中国联通推出“尊贵”的“冰激凌”套餐,套餐分为两档基本资费,每月398元的套餐国内流量、国内通话和来电显示均免费;每月198元的套餐国内流量、来电显示免费,包含1500分钟通话时长。短信彩信等单独按条收费。
紧随其后,中国移动也推出阿波罗套餐,资费是每月198元,包含40G全国流量、3100分钟的通话。
而中国电信则在去年先推出了无限流量卡概念的磅礴卡,磅礴卡资费不高——每月固定资费46元,享受每月2GB的本地4G高速流量。这可以被看作是试水之举。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已经从一些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当今互联网飞速的变迁。比如,三大运营商分别下调了流量套餐价格并推出月底流量不清零的政策。
但这些举措似乎仍不能满足重度流量用户的需求。所以,一些定制卡便“横空出世”——主打游戏的腾讯大王卡、腾讯视频卡、优酷卡……
OTT业务冲击使运营商放弃语音争夺
当运营商的增长红利受滞不进,陷入困局之时,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也开始显现。
2012年,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在微博上发表了名为《运营商遭移动互联网“双杀”》、《去年手机短信发送量下降两成受微博微信冲击明显》两篇文章,随后,该文章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
之后,随有专家出来辟谣但也难掩语音的尴尬地位。最终,事实证明,冲击语音业务的真正“凶手”是OTT业务。
OTT即指互联网公司(例如BAT)不经过运营商层面,从而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数据服务业务。微信、微博、QQ等就是很好的代表。
运营商的最后一片田地就这样被“动摇”了。
彼时,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对语音、短信业务有天然替代作用的微信等OTT业务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三大运营商开始精细化流量运营,同时四面出击,各个方向上寻找新的可能性。比如,它们曾推出的即时聊天软件——飞信、易信、超信,就是为了对抗腾讯的微信而研发的。但是,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这引起了运营商的一致不满。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下电信运营商并没有提OTT业务带来数据流量暴增,而提的意见集中在OTT业务占用大量的信令资源。
从逻辑上讲,像微信这类即时通信类应用,为支持用户实时在线,每隔几秒或几分钟就会向服务器发送信号以重构链接、保持激活状态,很有可能产生大量的信令负荷。
一位来自中国移动的人士称,中国移动对微信占用信令资源进行过测试,影响的确很大,甚至超过当年的QQ手机QQ某省贡献的数据流量约10%却可能耗费掉70%信令资源。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微信或QQ语音聊天有着刚性需求,毕竟对于高昂的长漫费来说,还是流量相对便宜一些,如果在有wifi的地区,几乎是免费的。
因此,电信运营商的语音业务被数据流量业务所“动摇”,当然,这也成为了运营商们最重要的“制高地”。
而OTT业务的冲击,此时或许已经到来。
与BAT合作,开启运营商“下半场”
这也是为什么,运营商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握手言和”的目的。同时,这也是运营商“下半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今,三大运营纷纷不约而同地将“手”伸向了BAT。因为在它们的心中很清楚,唯有BAT才能给他们带来红利。毕竟,流量入口依然垄断在BAT手中。
并且,在大数据时代,运营商有大量的资源能力可以帮助合作伙伴带来巨大价值。比如,运营商所积累的用户大数据就得以是众厂商的“金矿”。
在最受热议的提速降费“面前”,运营商的转型问题再次摆在所有人面前。因此,发力“互联网+”,将能给运营商带来两方面可观的好处。一方面意在借此发掘新兴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提速降费带来的利润损失。
通过抢先布局,BAT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一时间BAT风头貌似超过了传统电信运营商。
有业内人士曾指出:“运营商掌控产业链,用户增加等于盈利增加;流量红利阶段,BAT等移动互联网巨头垄断了流量,运营商增量不增收;互联网+战略将加速流量红利时代的发展,也加速运营商流量资费下降趋势。”
当然,如果要想成为运营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必须要做好需要随时付出代价的准备,最终能否真正将合作落实为实际的双赢增长,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互联网行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而运营商的“下半场”或许也要拉开“战火”了。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