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作者:视界通 来源: ZNDS资讯 2025-08-20 17:15 阅读(

  8月20日,《黑神话:悟空》的制作方游戏科学以发布CG先导预告片的形式,推出了旗下最新作品《黑神话:钟馗》。作为《黑神话》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黑神话:钟馗》依然取材于中国的古代神话与民俗传说。另外,它依然是一款标准的单机·动作·角色扮演游戏,商业模式与前作别无二致。《黑神话:钟馗》将登陆PC+主流主机平台,但具体发售时间目前仍无法确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钟馗是个辨识度极高的神祇。他身上藏着古人对驱邪避祸的期盼,对正义的坚守,还有对生死善恶的琢磨。从唐代的传说起源,到如今的各种文化演绎,钟馗的形象变了又变,却始终在民间信仰和文化表达里占着重要位置。接下来,咱们就从历史起源、形象特点、民俗作用、文化表现、宗教寓意和现代传承这几个角度,好好聊聊钟馗文化的门道,钟馗的意义和象征。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一、历史起源:从“梦中神”到“驱邪正神”的故事成型


  钟馗的来历不是一下子就定下来的,他的形象和历史记载、民间故事、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核心传说主要在唐代形成,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的演绎,才慢慢成了体系。

  唐代核心传说:玄宗梦里遇钟馗的经典故事

  最早明确写钟馗传说的是唐代卢肇的《唐逸史》(也有说出自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里面记了个影响深远的故事: 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得了疟疾,治了好久都没好。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自己的玉笛,正想追,突然跳出个大鬼来。这大鬼“戴着破帽子,穿着蓝袍子,系着角带,一把抓住小鬼,挖了它的眼睛,掰开来就吃了”。玄宗问他是谁,大鬼回答:“我是钟馗,以前是武举没考中的进士,发誓要帮陛下除掉天下的妖怪。”玄宗醒了之后,疟疾居然好了,于是让画圣吴道子照着梦里的样子画钟馗像,“传到天下”,让老百姓过年时挂着驱邪。 这段传说把钟馗和“武举落第书生”的身份绑在了一起,既给了他“失意文人”的悲情底色,又突出了“用正义除邪”的精神,为后来的文化演绎打下了基础。

  传说延伸:钟馗成神的细节和各地特色故事

  除了唐代这个基础传说,民间还把钟馗死后成神的过程、在阴间的职责演绎得更细致,让他的形象更有神性和戏剧性。

  清代烟霞散人写的《钟馗斩鬼传》里,就把钟馗成神的背景说透了:钟馗是陕西终南山人,从小文武双全,可因为长得丑,武举殿试时被考官嫌弃,气得当庭撞柱子死了。死后他的魂魄不散,直接跑到了阴曹地府。阎王见他性格刚直、胆子又大,又可怜他怀才不遇,就上奏天庭。玉帝被他的忠烈感动,封他为“驱魔大神”,赐了“斩鬼剑”和“搜妖镜”,让他管着阴间的判官和鬼卒,专门捉拿人间和阴间作恶的鬼怪,“天下的妖魔都归他管”。这段故事让钟馗“以死明志、以神护善”的悲情英雄形象更突出,也让他“捉鬼”的职责有了天庭授权的神圣感。

  民间还觉得,钟馗不只是“捉鬼之神”,还是阴间的“执法者”。他的日常工作有这些:

  夜里巡阴阳:每到午夜,钟馗会带着“五鬼”(民间说这五个鬼各有本事,比如“伶俐鬼”负责打听消息,“险恶鬼”负责镇住邪祟,“大力鬼”负责执行刑罚,“讨债鬼”负责清算罪孽,“勾魂鬼”负责引路护送)在人间街上巡逻,遇到捣乱的小鬼、害人的厉鬼,当场就杀了或者押回地府受审。

  审判“特殊鬼”:传说钟馗对“有冤屈的鬼”会另当别论——要是鬼魂因为生前受冤留在人间,他会先查清真相,帮鬼魂伸冤后再送它去轮回;但对那些“主动作恶的鬼”,比如谋财害命的“财鬼”、迷惑人的“色鬼”,就绝不留情。《钟馗斩鬼传》里就详细写了他杀“诌鬼”“假鬼”“奸鬼”等12种恶鬼的故事,暗地里讽刺社会上的虚伪、贪婪之辈。

  不同地方还根据本地的文化和历史,给钟馗传说加了地方特色,陕西、江南、广东这些地方的传说最有代表性。

  陕西户县(现在的鄠邑区)被民间认作“钟馗故里”,这里的传说更侧重钟馗的“人间经历”:传说钟馗出生在户县钟家庄,父亲是当地的秀才,母亲早逝。他从小力气大,可因为长得丑被邻居笑话,但心肠好,经常帮村民赶豺狼、调解纠纷。年轻时去长安赶考,文试考得很好,武试里更是“能举千斤鼎,射箭能穿杨”,结果考官因为“长得丑会妨碍君主”取消了他的功名。钟馗又气又悲,在朝堂上自刎了,鲜血溅在殿柱上,化成了“驱邪符”的纹路。玉帝听说后很感动,让他的魂魄回故里,托梦给村民说“每逢年节挂我的画像,就能保平安”。现在户县还有“钟馗墓”“钟馗祠”的遗址,当地年画里钟馗的衣服常带着关中民间刺绣的花纹,乡土味很浓。

  江南水乡多水患,民间就把钟馗和“镇水驱邪”结合起来,有了独特的传说:南宋时,钱塘江大潮老闹灾,百姓觉得是“水鬼在捣乱”。一天潮水里冒出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掀翻渔船、吃牲畜。钟馗受天庭命令下凡,发现这鬼是唐末投江的贪官变的,因为怨气太重成了“潮鬼”。钟馗和潮鬼在江里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用“墨斗线”量清它的罪孽,用“斩鬼剑”把它劈成两段,沉到江底。之后江南百姓在钱塘江畔建了“钟馗庙”,每逢大潮就去祭祀,祈求“钟馗镇水,年年没灾”。江南年画里常画“钟馗踏浪斩潮鬼”,剑上的水珠和浪花混在一起,又威严又灵动。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岭南地区又湿又热,虫子多,民间把钟馗的功能扩展到“驱鼠防虫”:清代广州有个富商,家里粮仓总被老鼠啃,请道士画符也没用。一天夜里,富商梦见钟馗拿着扇子走来,扇风的时候老鼠都跑了,扇面上写着“五谷丰登,鼠辈休狂”。醒来后,富商请画师照着梦里的样子画了钟馗像挂在粮仓,之后老鼠真的没了。民间从此说钟馗的“折扇”不仅能驱邪,还能“扇走鼠患”,岭南的钟馗画像里,折扇上常画稻穗、谷物,成了“护佑丰收”的象征。

  起源的多种猜测:从巫术到民俗的源头


  除了唐代的核心传说,学者对钟馗更早的起源有不少猜测:

  傩戏驱邪说:钟馗的形象和古代傩戏里的“方相氏”(驱疫逐鬼的巫师角色)很像,都用凶猛的样子吓唬邪祟,可能是傩文化后来变成了人格化的神。

  “终葵”谐音说:“钟馗”和“终葵”读音相近,而“终葵”在先秦文献里是“椎”(一种敲打工具)的别称,古人觉得“椎”能驱鬼,所以“终葵”慢慢变成了驱鬼神的名字。

  地域传说附会:有些地方说钟馗是陕西户县人,当地至今有“钟馗故里”的说法,这能看出民间喜欢把神祇和本地绑定的心理。

  二、形象特征:“凶貌仁心”的视觉符号和象征意义

  千年来,钟馗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外表“凶”和内心“善”形成强烈对比,成了文化象征的重要载体。

  经典形象:凶猛外表下的正义内核


  传统艺术里,钟馗的形象固定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伟,不怒自威”,具体特点有这些:

  服饰:常穿蓝色或红色官袍(象征“阴间判官”或“正神”身份),头戴破帽(对应“落第书生”的传说),腰系角带,脚蹬黑靴。

  法器:手里拿宝剑(斩妖除魔的武器)、折扇(代表文人身份,也有“扇风驱邪”的意思)或墨斗(民间觉得能“量邪祟的罪,定它的罚”)。

  神态:虽然脸长得凶,但眼神里常带着悲悯或威严,不是单纯的狰狞,体现“以凶制凶,以正驱邪”的想法。

  形象演变:从“捉鬼凶神”到“多元神祇”

  不同时代对钟馗形象的演绎不太一样:

  唐代:形象更像“武士”,突出勇猛刚劲,吴道子画的钟馗“衣服袖子飞扬,剑指着小鬼”,着重表现驱邪的动态场景。

  宋代:加入了文人气质,画里的钟馗常和笔墨、书卷搭配,比如李公麟的《钟馗捉鬼图》里,钟馗虽然还拿着剑,但眉宇间多了点儒雅。

  明清:形象更贴近生活,出现“钟馗嫁妹”“钟馗醉酒”等生活化场景,凶的感觉减弱了,亲和力变强了。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三、民俗功能:从驱邪到祈福的全民信仰实践


  钟馗的民俗功能围绕“驱邪避祸”展开,衍生出很多仪式、习俗和民间活动,成了传统生活中应对“未知恐惧”的文化办法。

  核心功能:驱邪镇宅,守护平安

  过年挂像:民间在除夕、春节或端午挂钟馗像,觉得能“镇宅辟邪,挡着百鬼进门”。挂的时候要“正贴在中堂”,意思是“钟馗坐镇,邪祟不敢靠近”。

  驱鬼仪式:家里不太平、小孩夜里哭等“邪事”发生时,民间会请道士画钟馗符,或者请戏班演钟馗戏,“借钟馗的神威驱散邪祟”。

  出行护佑:古代做生意、赶考的人会带钟馗画像或护身符,祈求旅途平安,别被“鬼魅骚扰”。

  衍生习俗:钟馗嫁妹和节日关联


  钟馗嫁妹:这个习俗来自“钟馗虽然是凶神,却重情义”的传说。民间觉得钟馗的妹妹“钟媚儿”温柔善良,钟馗嫁妹寓意“邪祟远离,吉祥到来”,常在春节、中秋等团圆节日用戏曲、年画表现,藏着“用善化解煞气”的祝福。

  端午驱疫:南方有些地方把钟馗和端午习俗结合,认为端午“五毒都出来了”,挂钟馗像能和艾草、雄黄一起形成“驱毒辟邪”的防线,有些地方还会搞“钟馗巡游”的民俗活动。

  年画祈福:明清时期,钟馗成了年画的核心题材之一,画里常画钟馗捉鬼、钟馗赐福的场景,百姓贴在门窗上,既能驱邪,又祈求“来年没病没灾,顺顺利利”。

  特色民俗活动——跳钟馗

  跳钟馗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主要分为南北两派,是钟馗驱邪文化在民间的“活态演绎”。

  南派(徽州歙县):以古徽州歙县地区最为繁盛,多在端午节举行,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个曲目。比如堨田村的跳钟馗,钟馗巡街时村民会烧纸焚香、燃放炮竹迎接;《除五鬼》环节在村落水口的石桥上举行,钟馗手持朝笏变宝剑,“砍去”五鬼头颅,寓意清除灾邪。

  北派(陕西户县):古时常用在送孤、除煞之科仪,现代则成为春节、端午前后的庆贺、祈福活动,主要有“钟馗降神”“钟馗出巡”“钟馗除邪”“钟馗赐福”“钟馗凯旋”五个段落,动作刚劲有力,面具狰狞威严,通过仪式传递“邪祟尽散,平安顺遂”的祈愿。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四、文化表现:文学、艺术与戏曲中的钟馗形象

  钟馗作为文化符号,被一代代文人、艺术家反复诠释,在文学、绘画、戏曲等领域留下了很多作品,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文学中的钟馗:从诗歌到小说的叙事拓展

  诗歌咏叹:唐代以后,文人常写关于钟馗的诗,比如陆游在《钟馗像》里说“须臾挂壁何足论,鼻息已作雷霆喧”,描绘钟馗画像的威严;黄庭坚也在诗里夸他“扫除百鬼如挥尘”,突出他驱邪的神力。

  小说演绎:明清小说里,钟馗的故事更丰富了。像《钟馗斩鬼传》(又叫《斩鬼传》)以钟馗为主角,讲他死后被玉帝封为“驱魔大神”,下凡杀“财鬼”“色鬼”“酒鬼”等各种邪祟的故事,借鬼神的故事讽刺社会乱象;《聊斋志异·钟生》则把钟馗塑造成“保护好人”的形象,体现“善恶有报”的想法。

  艺术中的钟馗:绘画、雕塑与民间工艺的视觉表达

  绘画经典: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被当成钟馗绘画的源头,后来的画家如范宽、朱耷、齐白石等都画过钟馗题材的作品。其中清代黄慎的《醉钟馗》用泼墨写意的手法,把钟馗的“刚”和“憨”结合起来,成了传世名作。

  雕塑精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德和创作的象山竹根雕《钟馗》,将天然长竹根与钟馗形象完美融合。钟馗神情狂放不羁,仰头怒视,头顶乌纱,身披长袍,手握宝剑,衣褶处巧妙利用竹根的凹凸纹理,通过“留白”与“深刻”结合,使袍袖褶皱自然翻卷,富有层次感,展现了钟馗嫉恶如仇、凶猛粗犷的形象。

  民间艺术:年画、剪纸、泥塑里的钟馗形象更通俗。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钟馗嫁妹》色彩鲜艳,场景热闹;陕西凤翔的泥塑钟馗用夸张的造型和朱砂涂色,强化驱邪的意思。

  戏曲中的钟馗:从驱邪到抒情的舞台演绎

  传统剧目:京剧、昆曲、秦腔等剧种里,《钟馗嫁妹》是经典剧目。剧情讲钟馗死后,感激友人杜平埋葬他的尸骨,就亲自带鬼卒送妹妹嫁给杜平,既表现钟馗的“义”,又用鬼神舞蹈展现“驱邪纳吉”的主题。

  表演特色:钟馗在戏曲里属“净角”(花脸),表演时用“炸音”突出威严,动作融合“架功”和“碎步”,既刚劲又灵动,脸谱多以黑、红为主,额头画“太极”或“剑形”图案,强化神性特征。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五、宗教与哲学内涵:从民间信仰到文化观念的升华


  钟馗的形象不只是民俗符号,还藏着中国传统的宗教观、善恶观和生死观,成了文化哲学的重要载体。

  道教神系中的钟馗:从“俗神”到“正神”的纳入

  道教虽然没把钟馗列为核心神祇,但在民间信仰里,钟馗常和道教“驱邪”体系结合,形成了专门的“钟馗法”:

  道教尊称钟馗为“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或“驱魔真君”,认为他是“阴间判官之一”,负责督查人间邪祟,职能包括驱邪治煞、镇宅安家、护身保命、斩除五毒、禳灾解厄等,与道教“斩妖除魔”教义高度契合。

  钟馗符是核心载体,种类有“镇宅符”“驱邪符”“护身符”“斩鬼符”等,配合咒语(如“钟馗神,斩鬼精,急急如律令”)、罡步手诀、宝剑法器等,在道教驱邪科仪中发挥作用,道教仪式中还常将钟馗画像与三清、玉帝等神像同置,赋予其宗教神圣性。

  民间信仰中的“善恶辩证”

  钟馗文化里藏着传统的善恶观:

  钟馗自己“貌凶心善”——外表的“凶”是驱邪的手段,内心的“善”(保护百姓、重情重义)才是本质,暗含“外在形式不重要,内心正义才是根本”的价值观。

  对“鬼”的态度——钟馗捉的“鬼”大多是“作恶的鬼”(比如捣乱的小鬼、害人的厉鬼),不是所有鬼魂,体现“鬼分善恶,惩恶护善”的辩证思维,和佛教“因果报应”、儒家“仁政”思想相通。

  生死观的间接表达

  钟馗“死后成神”的设定,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超越性思考:

  死亡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守护人间”,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

  钟馗“落第而死”的悲情和“成神显圣”的结局,暗含“怀才不遇的人终会得到正义回报”的社会期待,成了底层文人和百姓的精神安慰。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六、现代传承:从传统符号到文化IP的当代演绎

  到了现代,钟馗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融入生活,成了连接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纽带。

  影视与文创:经典形象的现代改编

  影视演绎:香港TVB的《钟馗捉鬼》(1988)、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2015)、动画电影《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2017)等,都保留了“驱邪”的核心,还加了更多情感线和现代价值观,比如强调“正义与牺牲”“人性与神性的挣扎”。

  游戏与动漫:《王者荣耀》《阴阳师》等游戏里,钟馗被设计成“坦克”“法师”类角色,技能围绕“捉鬼”“驱邪”展开,成了年轻人熟悉的文化符号。2025年8月,《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商游戏科学官宣了系列第二部《黑神话:钟馗》,先导预告片里,两个小鬼慌慌张张念叨“捉我们的人来啦”,镜头一转,鬼怪侍从扛着斩鬼剑,钟馗骑在猛虎上登场,气势十足。这款游戏以钟馗传说为灵感,和《黑神话:悟空》一样是单机动作角色扮演游戏,会通过剧情、角色、场景设计展现钟馗的神话世界,让玩家沉浸式体验他驱邪斩鬼的故事,感受正义、勇敢的精神。动漫里也有不少钟馗题材,比如《中国奇谭》里的“钟馗”用水墨风格重现传统韵味,很能引发文化共鸣。

《黑神话:钟馗》来袭 一文解锁钟馗从唐代传说到现代IP的千年故事

  非遗与民俗:传统习俗的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陕西户县的“钟馗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画法讲究“朱砂点睛,墨线镇邪”,现在还有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作品不光用于民俗,还成了文化礼品和艺术品。

  民俗复兴:很多地方在春节、端午恢复了“钟馗巡游”“挂钟馗像”等活动,比如西安鄠邑区的“钟馗文化节”,通过民俗表演、书画展览,让年轻人了解钟馗文化的内涵。

  文化象征的现代转译与国际影响

  在现在的语境里,钟馗的象征意义从“驱邪避祸”扩展成了“正义守护”:

  他的形象常被用于反诈、扫黑等社会宣传,意思是“扫除社会上的邪祟”;

  在艺术创作中,钟馗成了“坚守正义、不怕强权”的象征,呼应现代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钟馗信仰还传播到了日本,与当地文化融合。日本将钟馗视为驱邪避灾的神祇,部分地区会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其形象在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如宝剑、威严神态)的基础上,服装和配饰会融入日本传统风格,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独特印记。

  结语:钟馗文化的永恒价值

  从唐代传说里走出来的钟馗,历经千年风雨,始终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他的形象既是古人面对未知恐惧时的精神铠甲,也是传统善恶观、生死观的具体体现;他的故事在文学、艺术、民俗中不断演绎,成了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文化桥梁。到了现代,钟馗文化以新的形式延续,不仅守护着传统记忆,更在“正义”“守护”的核心价值里,给当代人带来精神共鸣。钟馗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始终和人类对“善”的追求、对“平安”的期盼紧密相连,成了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页面链接:   https://news.znds.com/article/news/68593.html

下一篇
8 月 19 日消息,国产 3A 单机大作《黑神话:悟空》即将于 8 月 20 日正式登陆 Xbox Series X|S 主机平台,目前游戏预下载通道已开启,预载文件大小为 108.79GB。 据悉,《黑神话:悟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