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比AI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让用户能真切的感知到AI技术与智能电视之间的区别,挖掘出用户购买点,从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活用户换机欲望或者吸引新的用户。
AI作为时下“显学”,拥趸云集,电视行业亦是未能免俗。人工智能电视和普通智能电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智能电视具备了“认知”层面的进化,自适应、自学习、自成长是它的主要特质。电视具备了学习功能,在节目推荐、认知、决策、反馈上,人工智能电视确定比普通智能电视要先进。
但是这些是隐性的或者冲击力并不强,远不足以支撑用户购买人工智能电视或者将普通智能电视换为人工智能电视。
我们再来看近年来的电视发展浪潮,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十年的大趋势,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电视形状上,从台式机过渡到液晶屏,从非智能电视过渡到智能电视,对用户来讲,无疑都是颠覆性的,都引起了一大波的换机浪潮,是很具典型的从0到1,但是从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震撼力并没有前几波强悍,只能算是从1到2。
在志刚看来,对于科技产品来讲,如果更新换代是隐形的,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外化的、用户可以感知到的购买点。
举个例子,PC端下载360杀毒软件的读者会发现这么一个图标:360加速球。电脑加速,是对现在运行速度的一个升级,但是简单的一次升级,用户是根本感知不到的。但是用可量化的加速球,加速后内存明显变大,这一可量化的数据变化,将隐形的价值外显出来。不止360加速球,还包括小米手机曾经标榜的不服跑个分,都是为了展现系统优化后,用户的可感知性。
因此,人工智能电视上半场,比AI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让用户能真切的感知到AI技术与智能电视之间的区别,挖掘出用户购买点,从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活用户换机欲望或者吸引新的用户。
AI电视1.0时代:既“做事”又能“做秀”,语音识别技术成了厂商的“小红旗”
智能电视厂商,一方面,集体进军人工智能电视领域,另一方面,姿势上也大抵相似,每一家的人工智能电视,均引入语音识别技术。某种程度上讲,对于人工智能电视厂商而言,语音识别技术就是“360加速球”、“不服跑个分”,对着电视说话就能控制,取代遥控器,用户感知明显。
智能电视厂商,引入语音识别技术,在产品上很成功,找到了一个较之智能电视不具备的新功能,局部实现了智能电视到人工智能电视的从0到1。
语音识别技术,不仅可以“作秀”,能让用户明显感知到技术进步,交互形式从遥控器进化到语音识别,具备购买点。而且还能“做事”,确实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和普通的语音识别功能所不同,市面上的很多人工智能电视,都是基于NLP自然语言并结合deep learning技术,准确理解用户意图,用语音直接控制电视,如关机、搜索、听音乐、问天气等多种场景要求。正因为有大数据的后台支持,大屏一体机能够做到“千人千面”,比如用户直接语音说出“我要看《如懿传》”,在后台数据分析中,就会根据爱看该剧的观众特征加上相关数据,分析出此类用户喜好,并推荐相关内容。
电视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观看习惯,通过收集用户观看行为调整内部算法,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推送出精准、所需的内容,达到“玩的越多越懂你,越懂你越好玩”的效果。
但是语音识别下的智能电视,依然有很多痛点没有解决或者说,语音识别的AI电视仍然需要改进。
我们从用户习惯上来分析。在具体商用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佬们讲了很多,要考虑使用场景,唯有此才能将技术真正落地,才能实现商业价值。道理都懂,可是在具体落地时,不免陷入技术型自嗨。
在志刚看来,许多技术在宏观上,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一种是普适性技术(也可以称为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蜡烛到灯泡,几乎上全民适用,大家都能接受,再比如电视从台式到液晶,从非智能到智能,都是普适性技术,而且不涉及过多的用户习惯问题,新技术很快就能普及开来。
另一种是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比如从电灯泡到霓光灯,霓光灯色彩绚丽,在某些场景,确实能发挥价值,但是家庭中,没什么人采用的,尽管技术上比灯泡炫酷,但是并非刚需,并非全民适用。人工智能电视的语音技术,也很炫酷,未来也许会成为主流,成为普适性技术,但是当下还仍处于升维性技术(非全民刚需型技术)阶段,抛开遥控器,采用语音交互,难免有点早。
有些技术注定是会被淘汰的,但是有些技术,纵然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选择使用原来的技术,原来的技术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炫酷,但是习惯了。遥控器并没有什么不好,无缘无故被彻底废弃,而且是歇斯底里式,不免操之过急。
技术更替尤其是涉及到交互方式的技术创新,不单单涉及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用户习惯。技术为王,但不唯技术论;要在用户习惯与技术更迭之间找寻平衡点。语音交互技术形式的出现,是对当前交互方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实用性并不算太强。
AI电视2.0时代:人脸识别技术或为厂商切入人工智能电视的正确姿势
新技术应用到传统硬件中,初期难免会有噱头大于实际的情况,随着技术或者产品设计的进一步提升,会日益完善,对于智能电视领域,人脸识别技术的引用,或将AI电视引入2.0时代。
目前来讲,引入智能电视的厂商并不多。主要有17年10月份,联想发布的智能电视65E8,17年底,微鲸发布的电视D系列65,以及康佳近日发布的人脸识别智能电视。之所以说人脸识别技术较语音识别更为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挤压儿童智能电视市场。
2013年, 老牌电视厂商TCL,发布了全球首款专为儿童定制的迪士尼儿童电视。酷开也早在前几年便进军儿童智能电视领域,酷开专门为儿童打造了一款智能电视。此外,长虹推出了双模式+双UI界面的儿童电视,增加电视学习教育板块和保护视力的同时,还具备童锁功能。儿童APP市场独占鳌头的小伴龙牵手暴风电视,让孩子在互动引导中快乐学习,为儿童群体打造一款专属的智能电视。
之所以专门针对儿童设计智能电视,主要是孩子没有自控能力,长时间观看电视难免会增加视觉疲劳,另外无休止的观看电视还容易影响学业,所以,厂商专门推出儿童智能电视,不少在意的家长会为此买单。
但是单独为孩子购买智能电视成本高,会牺牲家庭其他成员的看电视体验,因此,智能电视如果能将儿童与家长区分开,实现一机两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完美的解决家长与孩子的不同观影需求,以康佳最新发布的人脸识别为例,所采用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通过人脸识别及后台大数据分析,定位用户的使用习惯,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节目,智能推送,达到真正的千人千面,更好地满足用户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该功能最多可识别8人左右,精准识别用户人物属性,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以便于更精准推送用户喜爱内容。因此,相比语音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无疑更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
二是:打通了OTT电商市场的“任督二脉”
人脸识别下的个性化定制不仅能实现内容精准推送,还能极大地提升广告精准度,从数字媒体行业发展进程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率触顶,OTT被视为继续享受互联网红利的媒介,营销价值存在爆发增长点。
勾正数据的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国内OTT广告市场规模达23.5亿元,已超过2017年全年OTT广告市场23亿元的总值,人脸识别精准定位受众群体,无疑将极大提升广告精准度。
广告营销行业的一只脚已经从单纯的“流量时代”迈向重视运营维护的“用户时代”。在确保规模化的用户触达量之外,更全面地理解用户从而提升“质”已经成为广告主和代理商的必修课,人脸识别引领的“精准规模化”满足了人们对于未来广告精准投放的各种想象。
从卖货层面来看,人脸识别技术为OTT电商行业井喷提供了土壤。
“内容即商品”的广告推广模式和“边看边买”的消费需求,用户可以通过智能电视内的购物应用在电视大屏端实现轻松购物,品牌商借助大屏幕,利用炫彩的视频来展示商品,相较于PC端或是手机移动端,用户能更好的获得淋漓尽致的购物体验。这种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电视媒体、电商平台和产业实体三者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价值链条。
大屏购物体验虽好,但是及时转化成订单是,缩短支付流量更为关键。知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老师曾经在《内容付费为什么会在2016年突然兴起?》一文中提到:在iPod引爆音乐市场之前,数字音乐付费通常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过各种尝试之后,市场上留下的是一批批先烈倒下之前的背影。Apple在iPod上做了什么?它只是通过软件、硬件和服务的紧密关联,将数字音乐的发现、购买、下载和同步,整合成一个极为平滑流畅的完美体验。换句话说,用户的付费意愿一直在那,但过去从来没人把包括付费过程在内的数字音乐消费的整个流程,当成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看待。当消费过程变得极其便利,付费意愿就会被大面积激发。
如今直播打赏,微信文章打赏甚至知识付费之所以能够爆发,离不开付费体系的完善。对于OTT电商行业也是一样而言,要想实现大的爆发,前提是付费形式高效化,便捷化。而人脸识别技术无疑缩短了用户在看电视过程中的购买欲望,提升了转化率。
AI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在智能电视领域,从语音识别再到如今的人脸识别,每一次新技术的引进无疑都将让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的深入贯彻。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