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外壳和视频底色为什么都用黑色的?
作者:航通社 来源: 航通社 2018-10-09 10:09 阅读( )
在北京坐公交车,有时候在车前挡风玻璃上方的位置会有一个横条,贴着公交公司的标语。每天通勤的乘客疲于在拥挤的人群中保护好自己的包,对这条标语毫不在意。
不过,假设你是一个从古代穿越到今天的人,在观测了现代社会的一切新鲜事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标语的配色有点奇怪:在黑色底上,用黄色字体书写。
我们在路边会经常看到的标语,一般会使用红、白、蓝这样的颜色搭配,稍微正规一点的标语就红底黄字。而公交公司的视觉识别系统,则是采用绿色、红色和白色为主。怎么看,都轮不到黑底黄字。
其实经常坐车的人都能明白,这是在假装这个位置有一个长条的 LED 屏幕。
很多客车生产商都会在一个全车乘客都看得到的位置放置横向的 LED 显示屏,采用点阵宋体显示滚动通知,或者起到报站的作用。不过因为报站主要用语音,所以这块屏幕的意义不大,而且往往呈现的是没来得及更新的旧信息。
有的车运行年限比较长了,这个屏幕坏掉了,也不维修,就直接拆除了。这样的话,空出来的位置就还是用跟屏幕配色一样的黑底黄(橙)字,来假装这里有一个屏幕。
那么接下来必然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屏幕都是以黑色作为底色呢?我们用纸和笔写字一般是白纸黑字,为什么屏幕不做成白色或者其他颜色呢?
推而广之,我们还会发现,有屏幕的地方,就有黑色。比如,看电视时候有些画面会有上下或者左右的“黑边”,它为什么是黑色而不是其它颜色的?
黑色在视频处理中的常用程度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现代人可能对这些景象太司空见惯了,已经完全熟悉了,所以从来没有引发足够的好奇心。很少有人去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需要用这么多的黑色。
历史遗留问题
视频行业使用黑色底色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形成历史要一直追溯到电视技术诞生的那一刻。
在彩色电视之前,电视只有黑白两色,而说得再简单点,就是只有浓淡程度不同的灰色。除了能调亮度之外,黑白电视只有“对比度”这一个维度,来决定屏幕显示的是浓一点还是淡一点的灰色。相比之下,彩色电视还有“色相”和“饱和度”来决定我们通常说的颜色“正不正”。
在只有灰色这一种颜色可以用,画面又十分不清晰的情况下,想要看清楚电视上在演什么都很困难,提高明暗对比是第一要务。不管一开始是红、黄、绿、蓝随便什么颜色,被拍摄下来之后统统是亮暗不同的灰色。所以,黑底白字或者白底黑字是能看清楚的唯一选择。
这张“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开播图按理说应该是红旗上写黄色的字,但只有当字体是白色的时候,显示效果才最好。
从那个年代继承下来的结果是,现在的影视剧在显示字幕,结尾打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也一般都选择(黑底)白字。不管是喜庆的,悲伤的,严肃的,激烈的,战争的,爱情的,动作的题材,黑底白字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进入新世纪,宽屏的 16:9 显示画幅逐渐替代了原先的 4:3 画幅,这就造成新旧影视素材在不同的屏幕上显示总不合适,放大的话会切掉一部分,缩小了又会空出一部分。强行扭曲的话,画面上的人又会被“拉宽”或者“挤扁”。
对于空出来的部分,有时候人们可能会采用彩条遮盖,或者把原画面放大一点再虚化作为背景。但是这种方法要求对素材进行大规模的处理,有的时候时间比较急,就来不及进行这样的处理。那怎么办呢?直接加黑边就行了。
黑底白字在彩色显示时,依然是能得到最清晰显示效果的方案。可以试着对比一下下面几种字幕,你就能发现给白色字体加上一层黑色描边(下图第一种)的优势所在。
同时,视频上的黑边还与现在大部分显示设备的黑色外壳颜色无缝融为一体,不至于“喧宾夺主”。
而屏幕外壳为什么以黑色居多,则是另外一个故事。
屏幕材质和外壳的变化
有别于你家的太阳能计算器和 Kindle 等电子纸,如今大多数彩色屏幕在关闭的时候都是漆黑一团,在家里客厅最显要的一块位置,始终存在一个黑色的东西。它就像是天生长在客厅里一样,如同有些孩子会认为蔬菜水果都是从超市里面长出来的。
在平板电视之前,电视和显示器们挺着“大肚子”的那个时代,可能 00 后们已经毫无印象。这个时代的电视机和显示器大多是使用阴极射线管(显像管、CRT )制成的。这样的电视屏幕不是现在的完全平面,而是凸出有一定的弧度,一根直线在这样的屏幕上显示也会有微微的弯曲变形。
拿着放大镜贴上去观看,这样的屏幕在开启或关闭时,像素点之间能依稀看到一个一个蜂巢状的网眼,这就是显像管电视中重要的构成元素——荫罩(Shadow Mask)。这是一层凿出很多细小洞洞的钢板,目的是防止画面偏色或者重影。
这就使得显像管显示器在没有通电的时候,并不能像现代显示器那样显示更纯正的黑色,而是一团灰。实际上,如果想显示纯粹的黑色,显像管都必须得依靠电子枪打出来,不能像现在这样只要不发光就够了。
当年电视机的卖点主要就包括:弄平显像管的球面——“纯平”和“超平”彩电,以及颜色显示更纯正——例如松下的“画王”和索尼的“特丽珑”显像管品牌。
但即使这样,人们在不使用屏幕某些区域的时候,也依然选择以黑色填充。显像管显示器的一个弊病是如果长期打出一种固定的颜色,会加速损耗,在屏幕上留下消除不掉的残影。因此就有我们很熟悉的“屏幕保护程序”出现。
但更简单的办法是直接“黑屏”。黑色即使会在屏幕上造成“残影”,你可能也“看不见”,顶多是降低了一点亮度。
直到 1980 年代初,电视机都可以被视为是高档家具的一种,因为它屏幕实在太小,占地很大,又极为昂贵。主人家摆放电视只在晚上黄金时间观看,还不如说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常见的老电视是做成木纹或亮银色的外壳,配上金属的选台旋钮。但是这种审美逐渐被黑色外壳的风潮替代。
进入90年代,电视机的边框或许有一些银灰色外壳,但这被视为是当年老电视机的延伸,因此给人一种过时的廉价感。也有彩色外壳的,但这就像“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一样并不是主流。越是高档的电视机,越是以黑色外壳居多。
位于客厅中心位置的电视、音响、DVD 播放机等等视听设备,统一都以黑色的外观示人,不仅使它们接近于电视台制播设备的外观,看起来更加高端专业,同时也为其赢得了“黑电”(黑色家电)的昵称;与之相对的是,一些替代家务劳动的器具,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则多采用白色外壳,被称为“白电”。
90 年代,千篇一律的 IBM 兼容机外壳还为刚刚进入家庭的电脑带来一个“米色家电”的称呼,不过这个称呼始终未能流行起来。
电视技术的进展,除了屏幕大小的变化、清晰度的不断提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色彩更鲜艳,因此人们会努力使得黑色变得“更黑”——iPhone X 开始引入的 OLED 屏正是有这样的一种说辞。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平板”电视都是液晶、等离子或者 OLED 的屏幕,这些屏幕或通过“背光”投射,或通过像素“自发光”来实现不同颜色的显示。在没有光通过的时候,屏幕上的像素点本来就是黑色。教室和会议室可能看到的投影仪倒是要投到白板上……但你用的时候一般要关灯,也就是整面墙都是“黑底”。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我们身边的电脑和手机其实也是显示黑色的,因此除了一些个性化的外壳颜色,大多数手机选择的基础配色还是黑灰色外壳居多,这也更容易和熄灭时候的屏幕融为一体。远至安卓诞生前的 HP Veer 手机,近到乐视被传为笑话的“ ID 无边框”,如果你想要使屏幕看上去更大,就用黑色的边框吧。
中性的、平等的、没有隐喻的颜色
全球通用的黑边并没有任何多余的含义或者隐喻,适用于任何不同题材,不同场合的视频素材,对电视工作者是最保险的做法。
的确有个别的节目会加彩色的边框,但是这并不通用。黑边还是全世界通行的解决方案,甚至……连朝鲜都是如此。
你可能以为他们会给敬爱的最高领导者同志加上红色边框,然而并没有。
朝鲜现在使用的电视技术引进自中国。2012 年 9 月,中国中央电视台向朝鲜捐赠了价值 500 万元人民币的网络制作播出系统,全部为中国民族品牌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朝鲜电视台提高新闻节目制作质量,告别磁带播出转入数字化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电视节目和其他地方一样采用黑边,既是引进技术所致,也更充分地证明了黑色的朴实,万用与安全。
虽然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继承过去的痕迹,但是人们也发现,黑色作为底色确实还是有比较好的显示效果的,所以就算显示技术进步了,也没有必要更改。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黑框白字的内部和外部改成其他任何色彩,也许都会给字幕加上并不中性的感情,破坏了其原有的中立性。
理论上,用白色字和黑色底叠加,在其它显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从远处会看得最清楚。不过,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假装是 LED 屏”一样,警示标语和信号指示牌更多用黑底搭配黄字。
在色谱中,白与黑、黄色和蓝色互为反色。但使用黄色与黑色搭配,更能对人们起到警示作用,引起精神上的紧张情绪。相对的,使用另两种颜色即蓝白搭配,则给人一种相对舒缓的感觉。
所以,黑黄搭配的这种配色,就被用来形容紧急或者突发的事件,因为这使得在上面闪烁的字体,看起来就像是交通信号灯的黄灯,或者隔离事故现场所使用的警戒线。有一些电视台也使用这种配色作为播报突发新闻时候的标志。
遥想当年,在一个大院的孩子们还只能挤在一起观看一团模糊的屏幕上像皮影戏一般的影像的年代,能依稀看到色彩的差异已经是一种幸福。到后来我们要求颜色越来越“纯正”,甚至还因为苹果电脑的色彩管理做得更好,而选用它用于图形设计等用途。
人类对于色彩的不懈追求,使得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日趋逼真,越来越能还原我们的现实生活。在人的所有感觉当中,视觉可以说是我们接触外界资讯最需要的一种。人们对看到的东西还原度的需求,远远大于听觉等其他的方面。
电视的声音技术到现在为止,进步依然不是特别明显。如果有需要,可能六声道早已经成为客厅的标配了,但是大多数的设备使用双声道,甚至手机上使用单声道,我们也都能接受;而在图像上,我们却绝不含糊,逐渐改善画质的4k和8k发展得如火如荼。
这也使得下一代人培养出强大到恐怖的分辨色彩的能力,可以分辨出一些上一代人完全无法理解的颜色。如作者“小绿桑”所写的:
痴迷彩妆,和年轻世代对色彩敏锐的捕捉能力有关。从小接受影视文化的熏陶,熟悉影像世界的斑斓,使得年轻人对颜色的差别十分敏感……
她们能将红色分成十几种,水红、橘红、桃红、玫红、红棕、珊瑚红、西瓜红、复古红、辣椒红……还有姨妈色、后妈色、脏橘色、土色、斩男色等奇怪名目,这是资深彩妆爱好者才掌握的密码。
她们天生热爱物质,更在意质感,重视彩妆的光泽度,哑光、珠光、偏光、雾面、奶油、丝绒,现在彩妆还加入了亮片、细闪、金箔,不同光线下有着不同的变化。
新人类具备空前强大的辨色能力,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对世界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构成了 21 世纪少年的感官世界,也在重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指向一种越来越精致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是从“越来越黑”的黑色开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