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短短二十年间,曾经被国人捧上神坛的日本电视品牌夏普、东芝、松下、日立等,如今却在国内的家电市场中日渐凋零。
2011年,松下将旗下三洋家电出售给海尔集团;
2015年,长虹集团获得三洋电视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使用权;
2016,夏普被代工巨头富士康斥资35亿美元收购,占股66%;
2017年,东芝电视业务被海信以129亿日元收购,拥有其今后40年能在全球范围内出售电视机时使用“TOSHIBA”品牌的权利;
……
洋品牌卖身中国
日本制造的光环正逐渐褪去
继三洋、夏普电视品牌卖身中国之后,2017年11月14日日本东芝电视业务被中国海信集团以129亿日元收购。作为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日系品牌东芝,曾经塑造的“电视大王”形象轰然倒塌。为何日本彩电市场每况愈下,笔者试着在此展开分析讨论:
1.日本面板厂商下台
最近许多日本老牌企业不景气,导致旗下业务出售或者关闭,其中夏普、松下、尼康先后陷入衰退。一次是偶然,接二连三的发生或许就是必然。
对于彩电行业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电视显示面板。
2006年,日本三洋电机转让液晶面板股份给爱普生,退出该行业,而爱普生在2012年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2009年,日本NEC关闭了其鹿儿岛液晶面板工厂,2011年将旗下生产中小液晶面板的公司股份70%出售给了中国深圳天马集团,退出液晶面板制造;2011年,日本索尼将相关股份卖给韩国三星,索尼也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2014年,日本三菱电机也退出了液晶面板制造。
不止如此,夏普、东芝、日立等也都纷纷退出面板市场。现在日本的液晶面板生产商,只剩JDI和INCJ两家企业。其中JDI规模稍大,可它如今已经沦落到需要卖掉自己才能维持运转的地步。
失去本土面板厂商的支持,日本彩电成本不断增加,加剧了彩电产量和销量的大幅锐减。由此可见,日本液晶面板生产商的下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本彩电市场份额缩水。
2.日本企业转型失败
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表明,2015年韩国、中国、日本的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占比分别为32.5%、29.9%、14.2%;到了2016年,中国以33.9%的份额首次折桂,日本下滑至11.7%;群智咨询预计,2017年日系品牌将继续降低至8.9%。
基于此,随着中韩彩电企业的崛起,日本彩电企业发展受到直接威胁,转型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近年来,面对互联网浪潮的持续冲击,日本企业却迟迟没有找到自救之路。一方面,对技术的偏执追求令其成本过高,导致日本制造在价格上失去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日本企业较为保守,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与活力,使得日本彩电未能迎合互联网市场发展,日本品牌逐渐失去优势。
3.中国彩电品牌生产力壮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作为中国家庭娱乐中心的刚性需求,销量不断攀登高峰。以海信为例,历经13年长期领跑国内家电品牌,2015年则正式以出货量5.6%位居全球前三,TCL当时则紧随其后。两年后,为大举开拓海外市场,海信收购东芝电视业务,进一步巩固其在彩电市场的巨头地位。
除此以外,中国知名家电品牌海信、长虹、TCL等都加快了全球化的并购之路。发展不景气的日系品牌纷纷被国内巨头拿下,可见中国家电品牌距离吞并日系品牌市场,扩大国际市场的道路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紧跟互联网潮流,我国互联网电视品牌快速崛起,并迅速抢滩智能电视市场份额。小米、乐视、暴风、微鲸等知名互联网电视品牌,凭借价格优势以及可观的人口基数优势,强势占领市场,挤压外资品牌。
启示
互联网时代的出现,是机遇也是挑战。原本最先进的技术可能很快就被刷新,若不及时转型,一定难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只有迎合互联网大潮,快速掌握全球主要市场的技术、品牌、渠道、生产等资源,才能在新生事物上相互取长、相互借力,全面提升企业的全球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