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米家激光投影电视昨天隆重亮相,可短焦距呈现150寸超大屏幕影像,定价9999元,相比于市场上的同类激光电视,性价比可以说不低。
今天小米开了米家 2017 年年度发布会。
作为小米旗下的百货公司品牌(其实官方应该叫生态链),米家去年一共开了 3 场线下发布会,重点发布了电饭锅、扫地机器人、电助力自行车,这三款针对吃、住、行的产品。
今天发布会的主角激光电视(超短焦激光投影仪)则是在巩固高端家庭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自家的产品往办公需求定位迈进。
评论之前先做几个科普。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投影仪,是要离屏幕有一段距离放置或者是直接吊在天花板上的长焦投影仪。每次挪动都要调焦才能保证画面清晰,并且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投影仪与幕布还有一段距离,容易损耗亮度,所以投射出来的画面看个 PPT 演示还行,要真是拿这玩意儿看个电影,确实有点累心。
小米这次发布的产品是一款超短焦激光投影仪,超短焦的优势在于不用将机器放在距离墙面很远的地方,小米这款激光电视最多需要半米的距离就能够保证投射面积和效果,另外激光投影仪的优势在于亮度高。
这款激光电视依然走的是小米惯用的路数:高性价比。定价 9999 元的超短距激光投影仪,距离墙面 15cm-50cm,就可以投射出 80 至 150 英寸的观影画面。光源亮度可以达到 5000 流明(一般投影仪是 1500-3000,这个数越高投射出来的画面越亮),静态对比度可达 3000:1(小米说这是接近激光影院的效果),NTSC 色域超过 85%。
尽管小米没有在发布会上公布这款投影仪的分辨率,有趣的是,同样做激光电视的极米却发布了一张海报,公布了小米激光投影仪 1080p 的分辨率。
除此之外,这个投影仪还内置了小米电视合作研发的音箱系统和小米电视的系统。也就是说,不用连接小米盒子,就可以直接把小米投影仪当做小米电视用。
9999 元的定价看起来不低,但是对比市面上的同性能产品,小米这款设备还是颇具性价比的。
我在发布会现场的展示区仔细看了一下这款设备,做工良好,外观看上去很精致,投影仪不用隔幕布很远也能够清晰看到画面。展示区现场用的是一款 PS4 枪战游戏作为显示 demo,可以直观看出显示器的刷新率不错,不会有画面滞后卡顿的现象,整体亮度不低,但如果和传统电视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看完整场发布会,我的第一感觉和文章开头一样,小米的这款设备,主要定位的还是企业用户。因为从家庭用户的角度来说,购买这样一款从普通消费者角度价格并不低的高性价投影仪,其实没太多用处。
首先是包含在投影仪价格之外的巨大消费。投影仪要投影在墙上或者幕布上,事实上,如果只是简单投影在墙上,显示的效果是不如投在特制的幕布上的,小米发布会现场的 demo 演示也是用了这样一块幕布。那么要是在家里用这样一款投影仪,需要多大一面墙。
知名数码媒体人春卷叔叔其实就已经算了这样一笔账:100寸16:9幕布尺寸(2.2*1.25)米、120寸16:9幕布尺寸(2.6*1.5)米、150寸16:9幕布尺寸(3.3*1.86)米。另外,要是想发挥投影仪最好的投影效果,需要使用的幕布价格也不低,100 寸左右最少也要三四千元。
你以为花一万只是买个投影仪,实际上是在拼你房子面积。
不仅仅是面积,还有朝向。投影仪的画面亮度终究不如电视直接的面板显示。即使是激光投影仪,那么在亮度高环境下,就需要档窗帘使用。所以如果想要买这款投影仪在家里用,要么你就有个大卧室可以直接当做影音室,要么就在自己采光良好的客厅买个好窗帘。
是不是听起来这事儿就有点麻烦了?不过我确实觉得,这款投影仪放在大卧室组一套私密的家庭影院还是相当合适的。
所以从消费选择的需求上来讲,这套设备也更加适合办公用户。可能出于生产难度和要探一下消费者需求,小米也确实没有直接开售这款激光电视,而是选择的了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发售。
米家品牌的掌门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米做产品的逻辑是,要针对 80% 的用户需求来做产品,满足 80% 人的 80% 的需求。去年米家的三场发布会主角都是家庭用户,而这一次的产品,毫无疑问小米是直指企业用户的。
毕竟在发布会一开始,刘德就这样讲了一个故事,最初的选品意愿,就是源自自己办公室要买个投影仪这么简单。
除了激光投影仪,小米还在发布会一开始发布了 9 号平衡车的升级版,9 号平衡车 Plus,用了更大的脚踏面积、更高的底盘高度、新高性能防滑轮胎、更大额定功率的电机以及 35 公里的续航能力,售价也涨到了 3499 元。去年我曾经尝试过每天用小米平衡车通勤,还是挺有趣的经历,过段时间如果有机会评测这款升级版产品再来详细谈谈体验。
升级的平衡车有两个比较有趣的功能,一个是加上遥控器后的跟随功能,一个是平衡车有个接口,可以直接连接小米无人机的云台相机进行拍摄。实用性可能不高,但还是挺有趣的功能。
最后补一句,平衡车还是挺危险一玩意儿,上手前带好护具,最好别上大马路。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