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该如何“争宠”?
随着国内外大片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观众都产生了一种“无3D不开心”的思想,可见大家对3D影片那种身临其境感觉的喜爱。但就目前的国内的3D放映技术来说,依旧还需要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佩戴3D眼镜,这个小配件可让不少人对去电影院看3D电影爱恨交加,对于戴眼镜的朋友更是不友好,而且3D眼镜佩戴过久产生的种种不舒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多数人的观影感受。于是有人就想了,要是可以裸眼看3D就好了,其实这种技术早就出现了。
AR、VR如此火爆 裸眼3D该如何“争宠”? 裸眼3D技术的问世正是为了改善现在3D眼镜的窘状而来。因为就目前来看,人们在追求3D真实感受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从最早的3D电影到现在的IMAX巨幕电影,再到时下大火的AR、VR以及全息影像。人们喜欢他们的原因只有一个:能够带来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但是目前发展的状态是裸眼3D似乎没有AR以及VR技术那么火爆,到底裸眼3D该如何争宠呢?
裸眼3D技术从根本上让观看者摘掉3D眼镜也可以观看3D影像,这也是裸眼3D技术受到很多人追捧的重要因素。对于笔者而言,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不带3D眼镜看一场3D大片,未来的裸眼3D技术或许能满足我这个愿望。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简单解析一下裸眼3D技术以及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裸眼3D技术究竟是个什么?
那么究竟什么是裸眼3D技术呢?就目前而言,裸眼3D技术主要应用于硬件设备的开发,通过这种硬件来帮助人们实现裸眼观看3D大片的目的。而这种硬件设备牵涉到的裸眼3D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光屏障式技术和柱状透镜技术。
什么是光屏障式技术呢?光屏障式技术也叫视差障栅技术,由一个液晶屏和偏振膜以及一个液晶层组成,因为光线透过玻璃都会产生一定的折射现象,因此液晶屏幕的光线通过液晶层和偏振膜产生折射,利用这个现象再配合人的双眼视差和会聚形成立体感,从而造成3D的视觉效果。传统的主动式3D以及被动式3D也是利用人眼的视觉差,只不过是利用扫描技术,而不是折射技术而已。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柱状透镜技术,柱状透镜技术是在上面我们提到的液晶显示屏幕上面再加一层柱状透镜,通过这层透镜将液晶屏幕所显示的内容放大折射出来,从而让人产生3D立体画面的错觉。这项技术也是源自于人眼的视差立体原理。这种放大的效果其实和左右折射道理相同,不过这种是前后的视觉差,因此实际的肉眼体验和光屏障式技术有着不同的效果。
VR、AR横空夺爱 裸眼3D该咋办?
裸眼3D技术的好处固然很多,但就这几年的发展却一直不温不火。回看2016年,AR和VR出现的“井喷”式发展,AR、VR甚至MR都将属于未来不可或缺,且潜力极大的科技细分技术。相比之下,此前被炒得火热的裸眼3D技术有些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AR技术随着宠物养成对战类RPG手游《精灵宝可梦Go》一飞冲天,引发全民追捧热潮,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就已经将目光对准了AR。而虚拟现实VR技术也是颇为吃香,不仅有众多形态各异的VR设备,VR内容也是层出不穷——VR购物、VR视频、VR旅游、VR直播等已经走入我们的视线之中。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AR、VR这两项技术可谓是出尽风头,例如Facebook、微软等国际知名厂商也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AR和VR领域,可见这两项技术的火爆和未来市场的前景。反观裸眼3D技术,平淡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开始淡忘,曝光率也在降低,难道这项技术真的只是一个噱头?
裸眼3D未来发展前景依旧可观
其实早在几年之前,有的厂商就试图通过MP4、MP5等数码设备试图引领市场走向。当时,各种裸眼3D的MP4、MP5设备纷纷出现,但呈现出的3D效果并不乐观,难以满足用户“裸眼看3D”的需求。而在发展数年后至现在,裸眼3D技术及覆盖范围、受众群体依然没有获得真正突破。
就在AR、VR发展地如火如荼,并将在未来深刻改变社会架构及大众生活、工作、娱乐等方式。而相比之下,裸眼3D还未出现辉煌就开始走下坡路。对于裸眼3D来说,可开发的空间还有很多,需要很多人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项技术的发展。其实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应用,目前AR以及VR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匮乏,缺少内容资源的支撑,导致目前也有很多VR企业陷入发展的困局,看似红火的市场实际非常的残酷。而裸眼3D技术想要发展的话,必须要也要开发内容,只要内容跟上来,才可以真正的让消费者接受这种产品,并且市场才会健全起来,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链。
国家在前不久也将裸眼3D技术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也指出了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裸眼3D与VR、AR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将共同为不同偏好和不同场景下的消费者提供视觉服务。这次规划或许是未来裸眼3D技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三者的确不可互相替代,但是真正的刺激点仍旧是内容的开发,到底哪种技术能够发展起来,并不是技术的突进就可以真正的一飞冲天。并且从目前的技术储备来看,VR以及AR和裸眼3D短时间内都不会有较大的突破,所以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市场内容的开发,如何让产品真正有应用需求,这才是技术成败的焦点。